2020/5/19,《学习共同体---教师成长的心灵家园》读书笔记----第二章 组建学习共同体。
一群热爱教育、富有理想和激情的教师为了追求发展而自愿凝聚在一起的群体组织。第一节段老师介绍了共同体成员的风貌,一一介绍了主要成员。这些共同体的成员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质:1,有教育理想、有激情。都怀揣着教育的理想,对教育充满热情;2,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共同体的成员都是有一定自我认知、善于反思的人。3,善于不断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心态开放,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4,善于合作与协同。在这里,共同体像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家,可以畅谈自己的教育理想,共同阅读教育经典,一起品尝教育的“酸甜苦辣”,互相勉励共同成长。走向优秀,让平凡让优秀激励平凡,让优秀更为卓越。【“教育行走”的老师们也一样拥有这些特质。】
在这个共同体,有灵魂人物、核心成员,也有一般参与者和潜参与者【这里我依旧会忍不住想到“教育行走”,其实每一个共同体都有着类似的存在:教育行走也有发起者灵魂人物(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有核心团队(李晓霞为首的策划组),有核心营员(食宿免费),有时候也会有特殊营员(食宿自费)。而且每年的营员都开始要控制,控制参与次数,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感受教育行走的魅力。包括区域也会名额比例,比如同一个省市或者同一个学校参与的人数受限制。“教育行走”像一个更大的学习共同体,哪怕有些老营员不能再参与,但是一直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中“教育行走”的精神。比如:猫校,年过半百快要退休的老校长,却依然从校长职位上辞职,重新走入课堂。每天都会有关于学生的札记或者教学反思。同时也在努力地学普通话,组建了线上一些共同体,很多也是来源于教育行走的老师们】。共同体也是多元化的,跨学段、跨学科的。共同体成员间像是生活中的朋友,彼此的引领者,成长中的欣赏者,前进中的合作者。
“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成立的理念让我也颇受感动:1,让读书成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读书学习不仅是为了明智,而且是在发现生命的意义;2,以团队促个人学习,以个人学习促学习型团队的建设;3,探索教师自主成长的道路,用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来指引我们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发展【读这本书实在是产生太多共鸣了,我组建的读书会也是出于这样一种理念,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个读书会能不能继续。前天给共读小伙伴们写了信,也私下聊了几位老师。确定没有问题的只有我表妹(她也是在读研究生),其他的几位都是不能太确定的。既然是共同体,,一肯定是要自愿,二是讲缘分。对于读书会还是比较有挫败感,尽管我在年轻老师里宣导过读教育经典的好处,倡议建立读书会也多次,但是成效似乎不大。包括我也和领导们倡议过,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我说的支持就是鼓励其他老师、建议其他老师参加我们的读书会)。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一群不读书的人教别人读书。】
在最后一节,段老师阐述了“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她采用的是U型理论模型把共同体的发展分成:共同启动、共同感知、共同深潜、共同创造、共同进化五个阶段。从几个人席地而坐的共读,到几百人的成员定期与不定期的举行各种活动;从关注个体到连带关注个体背后的家人、家庭模式,从围绕教师到分别围绕教师、儿童和父母三类人员的成长,从线下局限于厦门的某些区域到现在辐射到厦门以及厦门以外的省内省外地域,甚至线上全国各地的老师组群交流······这都是共同体一步步走过来的印记。所以这个伟大事物存在十一年,而且发展会越来越好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号召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