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天,女排姑娘们的胜利刷屏了所有网络平台,每一个人都在欢呼、每一个人都在感动。“女排精神”再一次席卷全国,向女排姑娘学习的口号也再度被人提起。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林丹的失败,虽有着英雄迟暮般的悲凉。但却并没有谁去责怪他。相反,大家都说:“你永远是我们的‘超极丹’”。
这届人民确实“很行”,终于不再简单地以金牌来论成败了。
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人们称赞运动员们最重要的原因。
郎平指导解释“女排精神”时提到:“‘女排精神’是拼搏、是不服输、是团队合作。”但不是不能输。
我想,这才是人们宽容林丹的失败、并且为之感动最重要的原因:我们承认客观事实,也承认自己的力有不逮,但我们永远竭尽全力。这样的精神,比单纯的胜利更可贵。这样的精神,也才最打动人心。
在这届奥运会里,林丹、以及那些或因为裁判问题、或发挥失误,最终连决赛可能都没进的运动员们,来里约最大的成果,大概也就是重在参与了。
但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不会去责怪他们,因为他们已经竭尽全力,他们的参与,就是胜利。这也是“重在参与”这个词语真正的意义:拼搏过了,就不必在意结果。
2、
但这点其实很难做到,我们总是过于在意结果,总是因结果不好而沮丧,甚至因此而放弃了继续努力。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丰富的获得需要艰苦的付出,但因为做到太难,最终,许多人便习惯了用“重在参与”来安慰自己的失败、来解释自己的无能。
由此,就发展出了一批岁月静好派:不争不抢、安然度日、享受生活、轻视结果。一旦事情不如人意,便抱怨想要简单生活都不得。
说得真好听,一副淡泊名利的样子,其实是因为没本事也不想努力吧。
他们最希望的,大概就是每天窝着不动,就有人把饭送上门了。
那样的话,就不必每天操心费力忙生活,只要适时地45度望天,从哪里抄一些看上去很有哲理的话、再配上几张美图秀秀过的静物图发到朋友圈里,引来一群人点赞,生活就挺美好的了。
因为害怕失败,他们也绝不会为了任何事情而努力拼搏,顶多发几张参加活动或认真学习的照片,我们“重在参与”地享受生活。多美好!
“岁月静好”目标达成!
可要我说,这纯粹是自欺欺人。
3
我想起我初中时候的一个同学,其实挺聪明的,但就是不用在正途上,考试之前也不准备,告诉我说:“我准备临场发挥去了”。
我无语:“你只能临场发昏吧?”
初中毕业之后,我一路苦读,他念了汽配中专,一边学习一边实习。但因为活儿太累、钱太少,没多久就不干了。
再之后,他就一路飘着、四处打杂去了。有时候听说在工地帮忙、有时候在某个厂子看门、还有一次回家,正遇见他在小公共上卖票……
他笑嘻嘻地说:“感受人生,重在参与”,也挺好的。
我不知他是真心话还是自我安慰。只是老大不小,既不能养活自己、也不肯努力工作,和媳妇两口子一起啃老。这样的“感受人生、重在参与”,只可怜了他父母。
4
刚毕业的时候,我整个人迷迷茫茫,什么都想做,又觉得没哪样是非做不可的。后来决定:无论如何,先把翻译证考下来再说吧!
那个时候离考试只剩下两个月了,我和一个姑娘一起准备。后来,她顺利通过,我两门考试,一门57、一门59。身边亲近的人都安慰我说:“只差一点点,下次一定就可以了。”、“重在参与,能参加就是好样的”。
只有我自己清楚:我根本就没有认真准备。我只不过是去考场上溜达一圈,仅此而已。不认真的参与,不叫参与,叫玩儿。
后来我又开始写作,半年的时间,写了三十万字,尽管我拿出去投搞的,都是经过数次修改、自认为是自己较高水平的文章了,但依然总是被拒、鲜有通过。
可我觉得,我自己写得很开心、很满足、很努力。这一次,我是“重在参与”。
5
人活着,总要做些事情、总要有些欲望的,无论是物质上的欲望、还是精神上的欲望,层出不穷、永无止境。
的确有许多人,为了目标的达成而忘记了享受努力的过程,一味地以结果论成败,忽视了生活的本身。这是一个极端。
但更多的人走了另一个极端:过度享受过程、却完全不去关注结果。
他们说:“这叫“重在参与”、“不以结果为单一评价标准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这话本身没什么错,但问题在于,他们所理解的“参与”并非真正的参与,他们所理解的“过程”,也并非真正的过程,他们想要的,不过是打着“参与”名头的“混”的“过程”而已。
究其根本,不过是想要不负出努力地优哉游哉地混日子。
就如同女排姑娘们与林丹,他们的赢与输都叫“重在参与”,人们都为之鼓舞、为之感动。但如果他们吊儿郞当地走上赛场,输得一塌糊涂地回来宣布“重在参与”,那么就不叫“参与”,也就不会获得人们的赞同与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