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动机
一、 需要
(一) 需要的定义
需要即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二) 需要的种类
①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加以区分,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密切关系。
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又叫获得性需要。
②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 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精神需要是对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密切联系。物质产品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还要满足人的审美观念;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要有一定物质条件来保证。需要的分类是相对的,各种需要之间相互交叉。
二、 动机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二) 动机的产生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由生理动机引起,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称为内驱力,或驱力,即生理性动机。动机也可由外部环境条件引起。积极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消极情绪会使人远离某个对象,所以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
(三)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不同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相同动机或相似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或相同动机引起。动机体系中存在主导动机--从属动机。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一般来说是一致的,但在实际中也可以出现不一致。
(四) 动机的种类
①生理性动机指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又称驱力或内驱力。 如吃饭、穿衣等。 社会性动机指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如交往动机、成就动机等。兴趣、爱好等也都是人的社会性动机。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获得知识的兴趣是直接的,为获得知识而学外语的兴趣是间接的。兴趣有以下四种品质:
- 兴趣的倾向性,即对上什么感兴趣。
- 兴趣的广阔性,即有多少种兴趣。
- 兴趣的持久性,即兴趣的稳定程度。
- 兴趣的效能,即兴趣能否产生推动人活动的力量。
兴趣包括爱好,但当兴趣不只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的时候,兴趣便成了爱好。
②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 有意识动机指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无意识动机指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活动目的的动机。
定势: 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有影响。
③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如由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外在动机指在外部环境下产生的动机,如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推动个体行为、活动中都会发挥作用。但是,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68年提出来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生理需要在一切需要中是最优先的。
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
需要的出现是层次越低,出现越早,层次越高,出现越晚。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层次需要);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高层次需要)。
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只有少数人能自我实现。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看做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也反映了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有它切合实际、合理的地方,它在心理学的理论上、在管理的理念上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他忽视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况且,这个理论具有假设的性质,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