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自己什么关系呢?概述如下。
第一阶段,大约是从记事起到初中吧。这一阶段,我与自己没有关系,从没审视过自己。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这种哲理性的问题从未出现在我的概念里。这个阶段,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外面,发现外面的世界,应对外面的世界,同时很大一部分精力是讨好外面的世界。讨好父母,讨好老师,讨好同学,讨好亲戚,讨好邻居,讨好陌生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要去讨好别人,我就是害怕别人的忽视,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失望,害怕别人的嘲笑,害怕别人加诸于我身上的任何负面的评价。我努力学习,说话做事都会在头脑中预设乖孩子会怎样,然后努力符合大人心中乖孩子的标准。也没有觉得累,反而得到肯定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
第二个阶段,是高中时期。这一阶段,我与自己的关系是敌对。可能因为自身能力的原因吧,以新生中中考成绩第一的名次升入高中的我,在整个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初中及以前的那套学习方法在高中根本就不管用了,再加上情窦初开,暗恋着隔壁班的一个男生,牵扯了我不少精力,我总是找不到那种学习的感觉。越是找不到感觉,便越学不进去,越学不进去,便越着急,成绩便总是不如人意。当惯了好学生的我,面对着这样的成绩,内心充满了自卑感与负罪感,心理便出现了扭曲。我总是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在嘲笑我,总是觉得做什么都不心安理得,总是觉得我什么要求都不应该有,总是觉得在别人的面前抬不起头来,总是觉得对不起父母。当时的我恨透了自己,觉得自己成绩不好做什么都不配,甚至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人说青春是美好的,而我的青春是灰色的,是感觉不堪的。
第三个阶段,是大学时期。这一阶段,我与自己的关系是放任。拼尽全力高考后,也才考了一个二本的成绩。也许是压抑得太久了,也许是自我的意识开始抬头,高考填志愿时,我全部填的外省,最远的就是新疆和云南。最后被湖北的一所学校录取。进入大学后,在这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我想重新开始,做一个不一样的我。于是,在大学阶段,我做了以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通宵,逃课,谈恋爱,同居。但是,我仍然自卑,仍然与自己对抗,仍然在内心里不认同自己,甚至有时候会想,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不是另外一个人?随便是另外的一个任何人都会比是我要好。内心里仍然是坚冰,感觉什么东西都进不去,连阅读都不能。我记得清清楚楚,在去学校的火车上,我拿着一本读者,却怎么也读不进去,仿佛有一道壁垒,将所有的东西都挡在外面。
第四个阶段,重叠大学时期与工作前几年。这一阶段,我与自己的关系是探索与救赎。从大学时期开始,我便开始反思自己的这种状况,给自己贴了很多标签,内向,自卑,社交恐惧症,抑郁症,并不断地寻求解决之道。上网,泡图书馆,在一点点认识自己,但是非常缓慢。有时候很绝望,但好在还是一直在坚持。坚持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读书。在大学里,泡图书馆是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工作后,第一时间办理了市图书馆的借书证。最开始,读不进去,但相信只要读,就比不读好,能读进去一个字也是好的。慢慢地,感觉心里的坚冰开始消融,虽然只有一点点效果,但总归是在进步了。在这个阶段后期,我读到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知道了接纳自己的重要性,接触了心灵成长这个概念,我开始试着接纳自己,试着臣服存在的一切,试着活在当下,效果有,但总是反反复复,状况时好时坏。
第五个阶段,是工作后几年到现在。在这一阶段,我与自己的关系是和解。进入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的事情是我开始读小说。在前面一个阶段里,我读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社科、心灵成长之类的书,很少读小说。2016年年初,我开始读小说,从莫言的小说开始。我发现我读进去了。在小说里,我能找到一个个的我,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每一种人生与生活都是存在即合理,不必批判。我开始真正地学会接纳,接纳自己的一切,接纳自己的外貌,接纳自己的想法,接纳自己做过的一切事情。后来,我又读了各种小说,主要是中外名著,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与自己和解了。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几千年前就号召人们:认识你自己。我们总是要处理各种关系,其实我们首先最应该处理的就是与自己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匆匆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然后,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