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朋友》发表在《劳动午报》副刊“情怀”栏目20161215
下班回家经过体育场附近,偶然见到一个很久不联系的朋友,我们相互看了一眼,没想到开口说的一句话竟然都是关于彼此的着装。
我揶揄她说:“你怎么穿得这么好玩,一身粉雕玉琢的,装嫩啊。”她用手轻轻地擂了我一拳说:“你这裙子怎么是墨绿色,多显老啊。”旁边的同事都笑了不说话。
我们闲聊了最近各自的情况,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她着急地看手机说要赶着回家做饭,这才有点不舍地告别。
她是我实习时认识的朋友,那时候我在实习单位住宿,也吃不到什么好东西,她家离实习点很近,每天早晨乘公交车从家里带一饭盒炒菜给我,时间久了,我升级为很不客气地点菜让她带来。
我们都爱好文学,她喜欢写小说,常把小说手稿给我看,“臭味相投”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她参加了律师自考,不知道是否通过,也考过公务员,最后又回到所学专业的范畴,成为任现实吞没理想的人。
我和她大同小异,虽然没她能折腾,也成为普通的上班族,还好,我将写作的爱好从搁浅几年后重新捡拾起来,自娱自乐中寻找渐行渐远的梦。
这几年我们很少相聚,有时在微信中调侃几句,她在我手机联系人的分组里属于“好友”一群,不清楚我在她手机中是何种位置,再不济也是朋友吧。
人们常说有些感动都体现在细微的事情中,多年以后我想起与她的友谊片段大多是我从她手中接过饭盒,揭开盒盖的一刹那,眼睛里充满了她所说的饿狼的绿光,囫囵吞枣,风卷残云般一扫而空。
据说她妈妈听她描述我吃饭的贪婪样特别有成就感,对自己的厨艺变得非常有自信。
那时“吃货”这词汇远没现在这样流行,而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吃货”。靠近心脏的地方是胃,对她所有的记忆都和吃有关,才让我一直记在心底,不易忘记,也成为区别于其他朋友带给我的印象。
她天生笑面,从未见她严肃的样子。我曾想天生笑面的人一定拥有比别人多的快乐,她灿若春花的笑脸总在我陷入忧伤时想到正能量,有时心情差了随意点开她的微博,从幽默的字里行间吸收轻松快乐的因子,仿佛有醍醐灌顶、清风吹送、挥之如浮云的功效。
朋友分很多种。有志趣相合的朋友;有一起锻炼身体的朋友;有工作中相识的朋友;有逛街购物的朋友;有吃吃喝喝的朋友;有义薄云天的朋友;有仅是认识没有深交的朋友。
人的一生中,有些朋友很少见面,但经过曾经岁月沉淀的熟络并没有随着时光变浅变淡,一直在那里,令人想起来有一丝暖意和感动缓缓地充满心田。有一种信任与关心慢慢涌现,回味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