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听宁浩导演的一个讲座,被里面的一句话所深深触动。大意是:我害怕自己如果总是顺应别人的要求,最后会变成是在“扮演”一个导演。
我兴趣广,文学创作与个人效能研究是其中排位较前的两个,但至今无一有所成。我想很大的原因,也正在于在社交网络上,我总是沦入“角色扮演”的怪圈。
文学是我从小的爱好,小学里就早早看了一堆名著。无奈高中修了理科,大学读的商学院,渐渐就离文学越来越远。然而,依仗着早年的阅读量,便敢自称是文艺青年,处处宣扬着自己写作的伟岸梦想。完美主义在周围人的赞扬声中日益滋生,我反而越来越无从落笔。明知写作需练习,是修行,哪能开个脑洞就凭空酿出绝世佳作,更何况连开脑洞都是技术活,但在不经意间,我竟已“扮演”起了作家,妄想着提笔便成佳篇。久而久之,这便成了我哽在喉间的骨。
个人效能的研究亦是如此。原本就是个个人兴趣,图自己一个生活均衡有序、做事高效便利。去年年底通过微信群拉帮结伙,认识了一大群同样对此有点兴趣的网友,又申请了公众号,立志每周更新一篇高质量文章。个人效能原本就讲究个弹性,讲究个张弛有度,结果这一折腾,便把自己立成了标杆,开始一味严苛要求自己。给自己设定一堆任务,每天都严重缺少睡眠。没几个月就入了邪门,功力尽散。这又是“扮演”效能大师的错。
以上种种,说到底还是人心浮躁。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我却总是急着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网上有一种论调,总在无意中加深我们的焦虑。它告诉我们,不要总做准备,而要在行动中学习,否则,等你准备好了,机会没了,你也老了。这话本身其实并不错,当在我们当代人的认知转换中,总是无形地将其引申至一切事务,并莫名地加入种种焦灼的情绪。于是我们急着成家、急着立业,痴迷于快速学习、高效记忆,乃至于对任何本身就具有长期属性的事务失去耐心。
快餐式的体验最终只会让生活支离破碎。人生短暂,如若老年都无法说好一个关于自己的完整故事,我们又将如何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