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写作的目的性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平时写公文比较多。公文分为法定和非法定公文,不管哪一种,它都不像自己日常写的文章一样,需要作者具备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发散性思维。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规范、准确、清晰、详实。
但是我发现,不论公文还是日常写作,目的性都必不可少。这个目的性并非功利的意思,不是说写一篇文章能带来什么利益,而是说我们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我们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或阐述什么观点。如果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写一篇文章是为了什么,那文章多半会成为无谓的文字堆砌,读者也就更是云里雾里了。
因此,我认为把公文的写作方法放到日常写作上,并不矛盾,而且很有意思。
02 如何加以运用
公文是最强调目的性的文体之一,就我目前的写作经验,和我在网上学到的写作技巧来讲,写一篇公文大概分为四步。第一步:明确主题,第二步:搜集素材,第三步:填充内容,第四步:修改打磨。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如何把这四个步骤运用到日常写作上。
第一步:明确主题。其实主题就是写作意图,也就是目的。比如我们写书评,是因为看了某本书之后有所触动、有所感想,这个想要表达的感想就是主题。再比如我们恰巧碰到了一件趣事,想把它叙述下来,那么叙述故事本身就是主题。
第二步:搜集素材。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写作不可能仅凭灵感,灵感只是一个方向,而且一个劲儿地挖掘很容易枯竭,结果往往是自己陶醉其中,而读者感觉十分乏味。
所以要在我和读者之间建立桥梁、引发共鸣,就需要通过搜集与主题和灵感相匹配的文章、事例、亲身经历等具体素材去丰富内容、支撑观点,把灵感倾注到读者能感受到的载体中。散文随笔如此,小说也是一样,比如我们想写一个监狱故事,那么首先得知道监狱是什么样的;要写一个禅门弟子,至少要了解禅宗的由来,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步:填充内容。现在文章大致骨架有了,素材也找的差不多了,就要开始整合填充了。这主要是个编辑的过程,要注意理清逻辑,细化内容。
第四步:修改打磨。关于修改,我认为有两个方法比较好用。一是打印出来通读,很多问题看不见,但禁不起读,一读就全跑出来了。二是把文章放一放,比如今天晚上写完了,别着急发,睡觉前再想想还有哪里需要完善,明天早上起来再看一遍,就会发现有些细节并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文章就又可以精进一点了。
要注意的是,这四步并不是孤立开的,它们是贯穿写作始终,甚至是同步进行的。
03 输入与输出
胡适说,“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写作时,脑袋里有时会突然闪过一个特别适合、特别优秀的好句子,但原话却死活想不起来,更不知道作者是谁。就好像在脑海里有个线头,就是揪不出来,急的心里痒痒。
这个情况就是无意识阅读的困境。因为在阅读时,我们是漫无目的的消遣,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只是觉得这句话不错,读过去三两天也就忘了。
但如果我们要去写作,那就需要适当改变阅读方式了。也就是要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用写作输出倒逼知识输入。这并不是要求大家刻意阅读,因为这往往会适得其反,而是说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心里要始终有个想法,时刻想着“我在写作”这件事,主动地汲取阅读养料。
说到这里,我分享一个我写公文时的小心得。我几乎每天都摘抄新华社、人民日报或者学习强国时评中的一句话,这是公考时写申论延续下来的习惯。有时候没时间抄写,我就复制下来,或者截个图,过后再补上。虽然仍做不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但这至少让我在写公文的时候不会憋得面红耳赤、抓耳挠腮,我想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平时写作上。
我认为写作就是给知识做加工,我们把原材料输入到脑袋里,经过拆散重组,最终用我们自己的话讲出来,就成了一篇文章。而目标导向,就是先明确自己想要产出什么样的商品,然后根据目标,再去思考如何加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