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转让和买卖,解放了生产力,再加上铁质农具的普及,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面对强秦,韩桓王想出一条“疲秦之计”,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灌溉大渠用以发展农业,实则是要耗竭秦国实力来保全韩国。秦王嬴政识破此计后大怒,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粮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水利则是农业发展、国家强盛的基础。郑国经过精心测量,以分渠首、引水渠、灌溉渠三个部分组成一条大渠,从泾河瓠口引水,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全长约126公里,灌溉农田115万亩,并在礼泉东北的谷口修筑干渠,使整个灌区处于干渠控制之下,即能灌及全区,又形成全面的自流灌溉系统,还建有退水渠用来减轻土壤盐碱化,采用“横绝”技术增加灌溉水源等。“渠成,注填淤之水,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候,因命曰郑国渠。”郑国渠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施工修成后,使贫瘠干旱的关中平原一跃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关中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按照今天的灌区规模划分也属于大型灌区,当时的亩产一钟约今250斤左右,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养活数十万人,极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疲秦之计”变成了“富秦之举”。十五年后,秦灭六国实现一统。

      郑国渠运行150余年后,由于渠线过趋平缓而渠水混浊,渠道淤塞不畅,加之采用的横绝拦截漆、沮等水以入渠的措施,渠道的安全性又受到影响,以及河床下切等,灌溉效益锐减,已经很难发挥作用。公元前95年,汉武帝接受白公的建议,复“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白渠的渠线的设计与选择更加科学与合理,虽比郑国渠缩小了许多,约30余万亩,但白渠灌区亦成为供应首都长安城数十万人口衣食所需的重要基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设有水衡都尉,白渠在三辅都水管理之下。当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灌溉管理制度《水令》。《汉书·儿宽传》:“ 宽表奏开六辅渠 ,定水令以广溉田。”

      唐代引泾工程达到鼎盛时期,灌溉面积达100万亩。唐郑白渠渠道工程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渠首到三限闸为总干渠,总干渠下设置了太白、中白、南白三条干渠,故又称三白渠。支渠以下设有斗门,还有若干退水、泄水设施,每渠、每斗设有渠长、斗长。唐代中央政府颁布《水部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水利法典。《水部式》许多规定是针对郑白渠制定的,诸如灌溉管理组织、用水制度、处理用水纠纷等都列入了条文。唐代的水能利用非常普遍,在渠道上设有碾硙,用于磨面等,政府制造了大量的水车发给老百姓用于灌溉。

      丰利渠是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渠首位置上移到泾河岩石岸上,渠首工程规模比郑白二渠首大而艰巨,渠道工程则沿用唐郑白渠。丰利渠首工程经过两次施工完成,溉田达二万五千余顷,宋微宗嘉其功,特赐名“丰利渠”。 丰利渠进步主要表现在引水口设置有闸门,并刻有标尺,可以调节水量。在灌溉管理上,更加细化,分水须有各县派人现场监视,确保公平。

      王御史渠是继丰利渠运行200多年后,于元代中叶修建的引泾灌溉工程,渠首工程为低坝引水方式,石渠口为喇叭形,渠宽由7.3米收缩为4米,其轴线与现行渠道呈30度夹角。两岸山势陡峭,渠口正处在泾河弯道顶点位置,伸向泾河,至今每遇大水,水仍可至。

    广惠渠修建于明成化年间,经过三次施工完成,施工前后达18年之久。广惠渠“穿山为腹,凿石渠一里三分,欲上收众泉,下通故道”,先后凿穿大、小龙山,工程十分艰巨,开创了古代引泾灌溉工程中凿洞引水的历史。明代的渠道管理分为官渠和民渠,渠道管理较为严格,现存天启年间的“兵巡关内道沈示”:如果有牛羊破坏渠岸,导致泥土落入渠内的,凡牛两头,羊十只以下的,管水员可直接检查,可以宰杀,自行处理,牛羊的主人不得追究。

    清代的龙洞渠的管理,也有新的发展,龙洞渠为“拒泾引泉”灌溉工程,他是利用广惠渠的隧洞和沿山石渠,引龙洞泉并汇集众泉水而灌溉,初灌地7万余亩。

      民国时期的泾惠渠是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也是“关中八惠”的第一个工程,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于1930年12月7日开工建设,1932年6月泾惠渠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灌溉农田59.02万亩。其所产的粮食、棉花等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多次组织对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基础设施面貌的得到了很大改善,灌溉面积达146.3万亩。

    郑国渠的建成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距今已有二干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关中地区的发展。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旅游景区位于陕西泾阳县王桥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