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王家卫的电影时,为什么还能蒙着闷着就看完了?对于我来说起初因为他的电影里有喜欢的明星,拿个小配角出来都是大腕级别,这是原始动力,后来看多了,觉得独自费神看电影的状态会感受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感,后来的后来,当我寂寞空虚冷时,我会不经意间想到他电影里的某一人某一台词或某一场景,即使我的情感阅历与之南辕北辙。这就是我看王家卫电影的感受,我不懂他真的要表达什么,但我从他的电影总会感应到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也许在看电影时并不会马上感觉出来,我对它好像反应迟钝,但终会反应到。
所以这我对孤独的反射弧比较长吗?也许孤独就像一块老伤吧,平时无大碍,要到阴天下雨才会疼;也许孤独是一种命运,不到百年你又怎么能参透呢?看王家卫电影是这样,看《百年孤独》也是如此。
《百年孤独》此书早有听说,2009年一进大学就向接自己的学长打听图书馆有没有这本书,搞得自己很爱读书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魔幻现实加这个书名就足以吸引我,后来图书馆没找到就自己去买了一本可能是盗版的看。看完挺久了,它给我的感觉和我对王家卫电影的感觉有点不同,我在看书期间脑子里会有很多稍纵即逝的想法,看完之后却记不住多少东西,他们的子孙那么多,名字又取得基本一样,张冠李戴混乱的很,但是布恩迪亚家里一代又一代取名奥雷良洛和阿卡迪奥的子孙有一种共同的孤独神情,他们的各自命运虽然不能随便替换,但是孤独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一百年始终贯通,在这样的线索下还需要分清谁谁的命运吗?我不了解哥伦比亚的历史,我不了解作者了解的神话,如果要我去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我是想不出来的,更不用说去寻找摆脱命运拨弄的正确途径。我只是喜欢他的魔幻现实,就像我的梦境一样,我只是知道孤独有可能成为命运,我想窥探一下这样的命运到底有多折腾人。其实我不需要这样暧昧,归根结底我想看别人怎么表达孤独,从中找点自己的影子,再学会表达属于自己的那种孤独,这个过程就是在试图摆脱孤独感,因为这就好像有人在给自己分担一样。
因为怕孤独,所以才会反反复复用文字和影像铺阵,仿佛描摹出他人的应对便可为自己编织一幢堡垒,其实不过是在他人的际遇中寻一点同病相怜的安慰罢了。我对表达孤独的文字和影像总会多有磁场,也许我就是一个孤独者。有一句话说:幸福的家庭都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孤独就类似于后者,各种孤独,所以才给文字和影像那么多发展空间,我的孤独就只是我自己的孤独,别人表达的只是别人自己的,但孤独如果是一种命运的话,我们会殊途同归。
最近经常有一种孤单感,今天为什么要去表达这些是因为这种孤单感来得有点强烈。如果孤独是我的老伤,那么孤单感就是这个老伤疼痛的时候。已经大三了,此奔三虽非彼奔三,但是也该学会“而立”了,可是我并没有“立”下什么,也就很难做到独立。
孤单时能暂时不要给我打独立的鸡血吗?要独立是因为没有依靠,没有依靠才要用独立武装自己,可是都只面对自己一个人时还要武装给谁看呢?我以前自以为能成为依靠的东西其实随时会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未来希望成为依靠的东西其实像个小概率事件,总觉得自己没那么幸运。我想现在有一个依靠,我触手可及,我实实在在,我的就是我的,就在当下此时此刻,可以吗?初中时看《粉红女郎》,印象最深的就是电视剧里刘若英唱《我想我会一直孤单》,上学期看了电影《不再让你孤单》,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插曲陈升的《不再让你孤单》。这是我拼凑的一唱一和吧,其实如果你孤单了,算你倒霉。
不会一直倒霉下去吧,没有什么是一直的,孤独也适可而止表达到这。表达出来是排解孤独的一种方法,但只是一条止血的绷带,绷带底层永远渗透着的孤独老伤是需要我们自己积极去寻找根治的疗法,但愿我们都能找到!
(写于2011年9月3日大三开学初,意识自己学业不精、缺爱迷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