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微物之神》知道一位“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华裔女作家伍绮诗。华裔女作家?哈佛大学毕业?父母均为科学家?耗时六年完成处女作?征服欧美文坛?等等,这些标签立马勾起了我无尽的好奇……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开篇第一句就紧紧抓住了我的脑神经,死因?他们指谁?既然已经确定死亡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带着疑问开始抽丝剥茧,一层层揭开莉迪亚之死的谜团。
这种开篇就设置主题悬念的写作手法我觉得非常新颖,直率但又诡秘。看得见坦诚,但又不失伪饰的单调。
带着“莉迪亚死因未明”的主题悬念,作者开始为我们展示莉迪亚生活的家庭背景: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想要融入群体的少数派,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长大,渴望与“周围融为一体”,渴望融入美国社会。他受够了自己的“突兀”,希望能活得“泯然众人”,但外来者的自卑和软弱让这种渴望伴随了他一生。于是詹姆斯对社群的期待转嫁到了“蓝眼睛”的莉迪亚身上。正是詹姆斯的社群期待,让莉迪亚被迫社交。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想要与众不同的理想派,玛丽琳,特立独行,一直讨厌“举头相夫教子颔首柴米油盐”的生活,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一名科学女性。但是不觉中堕入庸俗的日常。在儿子内斯进入小学女儿莉迪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心有不甘的玛丽琳觉得可以暂时放下照顾家庭的责任,去完成自己未竟的学业,
于是制定了一次荒唐的“实现幻梦”逃走计划,其结果因怀上汉娜而抱憾结束,再一次极不情愿的回归家庭。但这次出走给家庭造成了难以愈合的隐伤。莉迪亚对家庭不稳定的恐惧许诺出“只要母亲回来什么都可以。”因为一本《贝蒂.克罗克烹饪书》,玛丽琳以为莉迪亚懂她,于是将自己的理想转嫁到莉迪亚身上,可怜的莉迪亚因为害怕失去妈妈,一味地说着“是,是的”。沟通失联,活在妈妈的期待里,失去自我……
莉迪亚的哥哥内斯、妹妹汉娜-被忽视的孩子,当父母的期望同时交织在莉迪亚身上,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就成了被忽视的孩子。
哥哥内斯亲眼目睹父母“以爱之名”剥夺妹妹莉迪亚的天真与梦想,让这个家庭逐渐失衡。而母亲的抛弃、父亲的背叛更是让他迷惑痛苦,他决定逃离。而对于莉迪亚和汉娜来说,哥哥是这个家庭唯一的依靠,也是并肩的伙伴。内斯的哈佛通知书到来时,内斯的兴奋与莉迪亚的恐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莉迪亚的妹妹汉娜-唤回整个家庭的天使,汉娜,家庭的隐形人,没有人去关注和喜爱她,每天隐藏于家中的角角落落,她犹如家庭的天使,对爱有着准确的嗅觉,洞察着家庭的秘密,
莉迪亚-因求家庭稳固而失去自我,父母的离家出走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深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她害怕被抛弃,于是她成为了家庭稳固的联结者,她迎合父母的理想以此表达对父母的爱,她每天都在扮演一个听话、努力实现父母理想的角色。疲惫的戴着面具活在虚伪里,人生被安排,自由被限制,最终一条条枷锁把她推向湖底。
综上,母亲的出走,让幼小的莉迪亚对家庭的不稳定产生恐惧,玛丽琳的理想转嫁,詹姆斯的社群期待,唯一的寄托内斯的离开等,这些都是将莉迪亚逼向深潭的推手,最终莉迪亚跨出小船,走向水中。
莉迪亚死于自杀,死于对父母的爱,死于对这份爱的献祭。
莉迪亚死于他杀,死于父母的期待,“期待”是柄伤人的利剑。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后我们谈谈开篇的悬念(莉迪亚的死因)以及结尾的铺陈。莉迪亚的死因出现在书中第十一章,作者将莉迪亚深夜划船到湖中央的原因处理成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一直都不会游泳的莉迪亚如果能够游到岸边就可以重新开启新生活,否则就一切都结束。这种解释不免有些牵强,毕竟为了迎合读者的心情。而通篇莉迪亚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封存和实现她的承诺,她一定要这样做。
故事并不复杂,文风温婉而细腻,用词精准而克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