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样一段描述,说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经有一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忆以前的创作经历。
在博尔赫斯刚刚当上作家的时候,写了一部书。当时虽然一年才只卖三十七本,但是它仍然既高兴又觉得惊讶。
因为他觉得这三十七个自己的读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个性和经历,住在不同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家庭情况等。
可这些人对自己写的书,都有兴趣。这其实就是一种缘分。
甚至博尔赫斯还想如果有可能,他想私底下,去感谢每一个买他书的这几十个人。
后来,虽然他的名气开始扩大,他一本书写出来,都能卖到两千多册,有时候甚至更多。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的读者,就变成了一个概念,很抽象。
此时他在写作的时候,像是自己一本书都没卖出去的感觉一样。因为此时,对他来说,读者是抽象的,虚拟的。
据说上面这些话,是在博尔赫斯65岁的时候说的。这时候,他早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大作家了。
从某个角度看,他这么说,并不是作家的矫情,而是因为他始终不忘初心。
即使自己的目标会有所变化,可是在他心里面,自己写作服务的对象,都是一些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什么抽象的读者概念。
其实这和很多人服务对象都差不多,通常情况下,服务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别的东西。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