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过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还在书柜,现听子木分享她的书本《自由的孩子最自觉》,教育孩子是个艰巨的事,学习书中方法让我们能够借鉴经验智慧去引导孩子好好成长。
自由从划清和孩子的界限开始,意识到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要对自己极度自信,配得上,才会感到和别人是平等的。
宝妈们都有带孩子,检查指导作业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作业从母慈子孝变鸡飞狗跳,我想是孩子学习带给家长焦虑感,有时缺失的自由让我们感觉和孩子就像手机绑定一样,没有给自己和孩子空间,让我们学会彼此有界限,平等看待。
作者观点:不去控制孩子,要引导孩子,把更多选择权决定权给孩子,让他丰富地体验成功失败,建立独立思想和人格。
任何关系都需要得体。亲子关系中彼此都需要得体。
我们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是平等的,不是下属,尊重自主选择,不要单边主义模式。一如既往爱孩子,不要担心,管的越少,孩子越好。记得一味地担心就是诅咒。
给予孩子最大信任和支持,对孩子放手时候,自己的内在状况要好。
我觉得给孩子最大信任和支持,是很需要的。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不好,就去批评打骂,应给他信心,从心里完全地信任他,相信他能做到越来越好,同时采取行动一起把不懂的地方搞清楚。确保自己不焦虑,心态稳定,付出极大信任,把这股力量传达给他。对他来说,体验到失败也是一个经历,以后遇到难题也会有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
去划清和孩子界限,大人和孩子平等,建立在彼此信任和欣赏状态,才能做到。
我比较欣赏孩子平时在他喜欢的本子上画画,有时他画心中理想的房子,有时他画自己创造的小游戏,有时他画当下想到的某个物体等。我都觉得好厉害,我会赞叹佩服他,画画时他和自己在一起,安静地把心里想的给表达出来了,这个行为就值得点赞。
凡事都有边界,当我们在各自的边界内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候,孩子可以好好享受自由,大人也可以享受,我们才能肆意生长,过得快乐。
当孩子越界,撒娇哭闹,无理取闹,要知道小孩不要越界大人。当他无理哭闹时,我们不要去听从他,摆明态度,不要失去规则。孩子听到后心里会想,会记得这个结果。
不要太早给孩子立过多规矩,负面影响是给孩子带来太多限制,孩子的能量就会用来与家长对抗,而不是扩大认知,接触世界,发展同理心,和自控能力。
我们要用心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看见理解才能去接纳他。
每个人愤怒背后是有原因的,看到愤怒是因为无力,看到沮丧是因为难过,把同理心推己及人地告诉孩子。当我们愤怒时,去观察愤怒,认识到原因,理解并告诉对方。让我们爱满自溢,爱自己才能爱无条件爱别人。付出才是快乐。
只要是合乎道德和安全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去做一切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阻碍越少,越健康自由。
那会不会惯坏他?背后的心理基础,选择信任或不信任的本能。
父母不要去控制,不是放任不管,是好好引导。不要怀疑孩子,相信孩子,不要插手孩子选择,而是接纳他。父母是重要的,内心强大的父母,是他可以在旁边成为孩子榜样,成为潜移默化教育来源,他勇敢活出自己。
若孩子喜欢吃零食,满足他,有贪念是内在不满足,停留在这里不断追逐。比如看电视,吃零食,当这个缺口满足后,他会去找下一个出口。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须的生活经验。学习获得事物本质能力,一个人之所心智不成熟,是源于一生中比较少的体验。当你体验过,才会知道。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心里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问问自己对孩子付出行动时候,你心的频率是在哪里?是信任欣赏还是出于恐惧控制他?判断是爱还是溺爱。
我们可以学习践行:去划清界限,少讲大道理,多去看见孩子的喜怒哀乐,理解接纳他,道德安全底线上让他体验一切喜欢做的事情,不用控制、怀疑,引导孩子,相信孩子,给予足够自由,信任,欣赏,让他多些选择权、尝试权,拥有小的时候成长必须的经验。
能为孩子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好好经营夫妻关系和自我成长关系。只要有爱和自由,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借由你的智慧,孩子可以看到更辽阔的人生,借由站在你的肩膀上,孩子才可以看到更辽阔的世界。所以,学区房从来不是孩子起跑线,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我们需要不断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