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城市寸土寸金,少有空闲地儿让人安安静静的喝上一杯茶,三五好友聚到一起想喝杯茶,不是进茶室,就是上茶楼,封闭的环境,红尘的喧哗,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喝茶的乐趣。
现代茶室
回忆过去,喝茶最舒爽的地界儿,莫过于路边的茶摊和山岭上的茶亭。四面通透,野趣盎然。
茶摊是完全露天的,市集人烟稠密处或是路口码头等地,年老妇人或没有上学的孩童,支一张茶桌,配上几把矮凳,便成为一个出售凉茶的摊点。一杯杯凉茶,用玻璃杯装着,上面盖一块玻璃片,放在小方凳上的茶盘里,一分钱一杯。
过往行人,口渴路过,丢上一分或二分钱在茶盘里,就可以坐下来喝一杯沁人心脾的凉茶。遇上同时喝茶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通常还会互相交流些信息,或向茶摊主人打听当地新闻故事,显示出地方上人情的纯朴。这种为过往行人提供解渴之便的茶摊,南方各县曾经都有,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营生。《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这是关于茶摊的最早文字记载。
抗战时期,湖南怀化各县流动人口数量大增,经由境内去往贵州、云南避难的老师、学生,以及其他种种人员,络绎不绝,从沅陵至通道一线,沿途各路口码头,这种茶摊,应运而生,比比皆是,行人在此歇脚问路,互相打听朋友消息和地方上的风土人情。茶摊俨然成为他们聚会议事、发布新闻的场所。1980年代初期,怀化各县市区,尚有茶摊存在。沅陵通河桥渡口码头古树茶摊是沅陵县城人丁最为兴旺的一处茶摊。通河桥渡口是县城的一个人工渡口,酉水在渡口上游汇入沅水,沅酉两水流域的大小船只,都在这个码头停靠,码头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码头两边各有一棵数百年的大树,过往行人到此都喜欢坐下来歇歇气,抽烟解乏。渡口出售过河票的老年婆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树下摆了个茶摊,每天烧上几大缸凉茶,供给行人解渴。有的给钱,有的不给钱,老人从不计较。给的钱都投在茶桌上的一个茶盘里,茶盘里每天装有清水,一分两分的硬币,就在水里泛着亮光,给人印象特别深刻。
喝茶最有趣的地方,还得数茶亭。先秦时,湖南西部境内就已经有了驿道建设,后经过历代发展,到元代,境内驿路交通设施已经十分完善。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专为行人送别、歇脚而修建,沿途留下不少五里亭、十里亭的地名。这些亭子,都是长廊型结构,长约10多米,高4米多,上盖青瓦,两侧通透,各有一排石板或松木搭建的坐凳,可供四五十人同时歇坐。亭子里通常会有人设置茶座,向行人出售凉茶,也有的亭子,会有固定的施茶点,向行人免费施茶。驿路上的这些长亭短亭,因为和茶产生了勾连,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茶亭。
古茶亭
受到驿路茶亭的影响,一些乡镇的先贤富绅,也行善乡里,在乡间一些长坡绝顶的山岭上修建长亭,为行人提供歇脚喝茶的地方。一些乡间亭子,成为人们消暑纳凉,喝茶休闲,摆龙门阵的固定场所,亭子的文化功能不断得到彰显,有的地方,还专门请人创作撰写亭联,悬挂在亭子出入口。古茶亭现在各地已经保存不多,新建的茶亭多以风雨桥的形式出现,这些风雨桥形式的茶亭,结构古朴,风格多样,和山水景观融为一体,集饮茶、休闲,旅游光观于一亭,十分富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
另有一类茶亭,修筑在寺庙道观院内,是僧人或道士清修喝茶的地方。湖南怀化佛教和道教的兴起时间都比较早,晋代时,境内各地,就有了道观出现,唐贞观年间,佛教寺院开始在境内各县修建。这些寺庙道观,无一例外,都建有茶亭或茶寮。沅陵龙泉寺主持僧悦可,是著名的诗僧,也是特别喜欢喝茶的和尚,曾在龙泉寺院内修筑了咏苕、景融、映江三座亭阁,用于喝茶清修,后来经常有文人雅士到龙泉寺这些亭阁去和住持僧人谈经论佛,喝茶吟诗。清代谢纯臣《游龙泉寺》“蒲团相对坐,茶话总清机”,石韫玉《咏景融亭》“小饮三焦足,清谈五鹿穷”句,均为此写照。光绪二年(1876)刊本《会同县志》记载,在会同县南三里许的岩屋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座明代嘉靖年修建的道观,道观旁修建有一座茶亭, 专门供游客歇息喝茶,清康熙年靖州直隶州知州祝钟贤为此亭题写有一块“且少憩吃钟茶去”的匾额。其他如沅陵县的龙兴讲寺、北极观,溆浦县的仙隐寺、南岳殿,辰溪县的江东寺、大酉观,芷江县的景星寺、元妙观,麻阳县的湘山寺,新晃县的松林寺,靖州的方广寺、 梓潼宫等历代修建的寺庙道观中,都建有茶寮茶亭,供人品茗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