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凡是我不想让别人强加给我的东西,我也不会想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端木赐啊,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子贡这句话,其实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差不多: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什么,我也不想我自己强加于别人什么,这其实已经是一种非常接近“仁”的道德追求了。但孔子觉得,这说起来轻松容易,实际做起来就非常难,需要深厚的学养和修为。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的风采仪度,世人可以听得到。老师有关人性与天道的说辞,世人恐怕很难听到。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每听到一个道理,还没来得及去做,又怕听到第二个。
5.15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他勤敏好学,会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去求学问,而且也不认为这是一种羞耻,所以封号为文。
“谥号”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盖棺论定,一个国君或者公卿贵族去世以后,会根据当时的价值观给他一个最终评价。
针对《论语》的这段话,宋代大儒朱熹解释说: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在评论子产时说,他有君子的四种德行:做事时能谦恭,对待上级能敬重,教养人民能慈惠,管理人民守道义。
谦恭、敬重、慈惠、道义,都是孔子政治理想和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
知识点:
孔子评价弟子小结做个总结和梳理:
公冶长一生治学,德才兼备,虽然坐过牢,可孔子不觉得他有罪,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南宫适知晓分寸,进退有度,好社会能干、坏社会能自保,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宓子贱仁德好学,刚正不阿;
子贡心高气傲,有点喜欢自我标榜,孔子总是苦口婆心地对他旁敲侧击;
冉雍朴素踏实、勇于实干;
漆雕开稳重谦虚,志向高远但也沉得住气;
子路是个急性子,自视甚高,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
公西赤善于外交,口才一流;
冉求多才多艺,特别会管钱,但是因为帮季氏敛财,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后来跟孔子学习之后逐渐成为仁德之人;
宰我调皮捣蛋,能言善辩,他最出名的事就是白天睡觉被老师骂;
申枨精通六艺,但欲望比较强,孔子觉得他还没培养出刚健的气质。
-----怎么理解言和行的关系?又是怎么做的?
说到言和行的关系,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堆成语,比如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谨言慎行,“听其言,观其行”等等。人们普遍关心的,是言和行的一致性问题。
我觉得与其思考言和行的关系,不如想想知和行的关系。“言”是认知的选择性表达,过分强调言行一致,那人们就会寡言少语。毕竟,比起控制行为来说,管住嘴更容易。
谨言慎行的初衷,是让人们深思熟虑,不要盲目决策。然而在现实中,往往演化成形式上的沉默寡言,这无疑是更可怕的一件事。
言行一致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也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我们要正视自己的这个缺陷,时刻提醒自己加强思想修养,要不断提高认知的维度。既然难以做到言行一致,那就得“ 慎言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