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是5.12汶川地震十三周年了,时间过的真快。那年我还是一个刚上大一的学生。地震发生后老师组织了班里所有的同学看了电视新闻,然后号召大家尽自己能力捐款捐物。
08年学生经济能力有限,大部分都是几十块、一两百块,好点的五百。这本是一个献爱心的公益事件,可当学生看到系里公告栏上记录的献爱心的名单,瞬间引发了热议。名单上除了排列前列的领导们、教师们,一个某班的学生名字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甚是突出。因为这名学生的捐款数额只比上一个人少了一块钱,巧的是他的上面正是系教导主任。
于是,各方打听的传言接踵而至。据说,这名学生捐款时受到了班导关注了,大概没有想到这学生的经济能力,更低估了学生的爱心心意。想到了什么转而赶紧“好心”劝导学生,捐多少无所谓,只要别超过领导就行。名单是按捐款数额大小排的,显然领导们低估了还有学生比自己“有钱”,领导自是不能甘拜下风,于是只能让这名学生“礼让三分”了。不知道这名同学心里是怎么想的,但看到他掐了一块钱的做法,就能想象何等心态。我想,如果有一毛的存在,会不会又不同了?
当然这样的传言总会随风消散,但那位学生的名字反而比远在他名单之上的人更让人记住了,从此一炮而红,不知其人,但知其名。不知,那些上面人又该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