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在习作教学中,靳家彦说到:有情有趣,朴实无华,充满魅力,低负高效是这节作文课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印象。大师风范,尽在不露痕迹间。
这段话,是对于于永正老师习作教学的评价,今天研读于老师《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实录和评析,感触颇深。
话题一、于老师引导学生感悟“有声有色”都有哪几步?
第一步:自读自悟,初步感受。
课堂开始,于老师引导学生要出声读出示的一段话,并且通过问题引导:哪些写的是看到的景物?在指导学生回答的时候,强调了“和”与“还有”在句子中只能用一次的语法知识,还有“等”字的用法。于老师的课堂上处处都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的场地。
接着提问:没有从中听到声音吗?再次引出《小英雄雨来》的片段来指导学生读。并且总结了“象声词”,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悟出 象声词在写作中的作用,这是悟性的体现,也是于老师引导的得当。这样的教学片段,学生悟出象声词在写作中的作用,这是悟性的体现,也是教师引导的得当。反思我的习作教学,在赏析精彩片段的时候,并没有分析的如此透彻,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理解,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有声有色”,在出示的两段话中作者不但写了自己看到的,而且把自己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这样写,就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看到了那个景物,仿佛听到了各种声音。如果我们在作文中不仅写看到的,而且恰当地写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那么你的作文也就有声有色了。
在自读自悟中,引导学生什么事“有声有色”,怎样就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了。
第二步:视听结合,深入感悟。
在第二步中,让学生在模仿声音的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公园景色的录像,于老师进行旁白,并且逐一介绍每一处景物。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白光有画面没有声音不够生动。在两次对比之下,学生的感悟就更深刻了。
学生对“有声有色”的感悟上升到一种意识的自觉,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收获的。只有让学生悟透,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于老师在指导中处处启发学生从实例中感悟;交流时,时时鼓励学生拓展四维空间,这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
话题二、于老师在指导写作时,引导学生先从题目说起的好处在哪里?
好处一:题好文一半
起一个好题目就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所以,要学会命题。题目要是夺人眼球,首先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于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先考虑题目,是引导学生聚焦想要表达的文章的特点。当然了,如果一时想不出好题目,等写完了再定也不迟,有的时候写着写着,灵光乍现,好的题目就出来了。
好处二:读题说文意
通过学生从说题目开始,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并且通过开放性的问题:题目报完了,愿意听谁的?调动其了学生的参与度。分享的人先用题目吸引住别人,然后再朗读自己的作文。于老师这一教学环节真正让学生自主自觉的参与其中。
话题三、于老师在本节课中,边读边评学生的习作,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一、夸奖到点,点评得当
《令人流连忘返的公园》的作者在朗读自己的作文时,于老师夸了第一段的两个优点,抓住“哼”字,夸奖其推敲之功,炼字之功;引用诗句,善于联想等等。当学生说到:假山上的溪水哗啦、哗啦地跳着欢快的舞蹈,许多人陶醉于溪水的舞姿。于老师现场点评,这样改一下:假山的溪水哗啦哗啦地边唱边舞。
在评讲学生的习作时,于老师毫不吝啬地夸奖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也及时指出需要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讲评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
二、导向指导,提高质量
《鸟儿的心情》的作者在朗读的时候,学生读到:刚刚还春光明媚的大白天,突然变了脸……于老师马上指导:“大白天”换成“天空”。这位同学写的是春雷。春雷一声震天响,天空立刻变了样!读完第二段,于老师问到:完了吗?可以接着写:一会儿,风止了,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有声有色,可惜少了一段。
在这一环节,于老师通过导向指导,引导学生紧扣训练点“有声有色”,只有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合适的指导,学生才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于老师的课堂用智慧启迪学生的灵性,让学生在率真表达真性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了作文的殿堂。这也正是我们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最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一项看家本领,让学生在打开兴趣的大门中,自由写作,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