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危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应该变,还是不变呢?
今天看到关于水螅的介绍,水螅具有“永生”的技能,身体绝大部分由干细胞组成,干细胞可以持续分化,因此水螅的身体可以持续更新。在实验室条件下,水螅不存在衰老和死亡的情况。在适宜生存的环境下,水螅采用无性生殖的方式,即复制自己,和原来一模一样。当环境恶劣,食物短缺的时候,水螅却会一改无性生殖,采用有性生殖的方式来繁衍后代。只是因为,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基因多样性要丰富一些,而且更容易出现基因变异。
当大灾难来临,一个物种能否存续,个体能否永生无关紧要,关键是能繁衍出更多样的基因,为物种的存续增加更多的机会。
水螅作为一种简单物种,所谓的“头部”连真正意义上的大脑都没有,有的是50-300个细胞组成的细胞团。但是,即便是如此简单的生物,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也会改变原有的繁衍模式,选择了“求变”。可能,这就是生命体的一种本能吧。
我们作为高级动物,当然也算得上一种高等生物,遇到危机的时候,很多人的选择却不一定是“求变”了。
生存是恩赐,不是理所当然,
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好好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也是恩赐,也并不是一种理所当然。
如果能接受这个设定或者说认知的话,再回过头,去反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危机”,如何选择自己行动,似乎就不再困难了。
古人有云“居安思危”,即便处于安宁稳定的环境中,智者都要去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并且未雨绸缪,早做准备。那么,如果危机已经到了来了,我们又如何可以选择不变呢?当然,你可能说,这个不变也是在面对危机做了分析后的最优解,但最稳妥的做法,依然是为自己准备Plan B、Plan C甚至更多。
举个几个例子吧
1、衰老
有甚多科学研究表明人过了35岁后会明显感受到了初次的衰老,不能那么熬夜,晒后不容易恢复,精力不那么旺盛了,小肚腩,啤酒肚,发福等等开始明显了。当因为自然的衰老,你的身体已经开始出现“危机”,已经和二十来岁的时候不同了,我们就需要“求变”了。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需要在饮食上,睡眠上以及运动上做出一些改变,从而适应身体的改变。
这个例子,比较显而易见,你可能会说,这个大家都知道啊。那说个现在还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呢?
2、生育
近一两年,我国的生育率屡创新低,根据统计预估,今年可能都不足1000万新生儿。经分析后,主要是90后上下的适龄婚育的人群有太多的人选择了不婚不育,或者即便结婚也会选择丁克。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婚姻中提出了离婚,一线城市的离婚率年年攀升,即便出现了婚姻冷静期,也无法改变这个现实。甚至有人戏谑的说,可以增加结婚冷静期,估计冷静1个月,半数以上的情侣会放弃结婚。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说是因为房价太高了,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太高了,女性职场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婆媳矛盾太多了,害怕婚姻的暴力等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社会环境的“危机”,那我们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什么呢?生育率降低,一定是不适宜种族的壮大和延续的,那么,我们应该的求变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似乎就不像上一个例子那么简单了。根据物种延续的本能,我们的求变方向,应该是要增加繁衍,或者增加基因的变异从而更好的应对危机。但目前我们的选择是后退,是一个物种遇到灾难环境后,选择降低生育,保存自生的一种做法。如果这是自然界的变化,我们可以像种子一样暂时选择休眠。但是,这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求变的话,也就必将带来更大的“危机”——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的恶化。
当然,这个是个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可以不用那么深入的思考。
但是,对于我们日常遇到的事情,比如面对疫情的反复,面对竞争的加剧,面对家里的各种“琐事”,也许运用“求变”的思维,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