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我的购物经历,之前我大抵是不配称得上是一个购物狂的。
初中高中的小打小闹,每个月爸妈给的固定零花钱,除去早饭晚饭的开销,也就只能在文具店买买笔和本子。
奢侈一点,可以去饰品店里逛一圈,买一个粉色的发圈,也能高兴好几天。
后来,就不是这么小打小闹了。
到大学,我就像挣脱了笼子的小鸟,觉得终于逃离了妈妈的控制魔掌,我可以有自己的品味了。
再加上学校的隔壁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人间天堂。
那时候外卖APP还没有兴起,我们周末去小市场买鸭脖,买鸭翅,买鸡排,买奶茶,每一份所谓垃圾食品组成了我们室友几个晚上熬夜看剧的夜宵。
而我们女孩子向来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买吃的东西根本不算花钱。辛香麻辣,带给我们日渐增长的体重和快乐的体验。
大学之前的衣服,我当然是不可能再穿的了,体现着我过去在妈妈控制之下的乖乖女和束缚,我要穿出我的风格,我的style。
于是,义乌小商品市场,59块钱的裙子,89块钱的裤子,119的毛衣,399的羽绒服,这些单品让我欲罢不能。不贵呀!款式新潮呀!
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并理直气壮。我乐此不疲地搭配,丝毫不考虑衣服质量,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让人捉摸不定的衣品,真的是“很傻很天真”。
那时候还热衷于理发店的洗剪吹和杀马特,理发店染烫原价599,899,1099,充卡五折,四折,三折,这些琳琅满目的营销让我眼花缭乱,于是去把头发染成红的,黄的,头发烫成大卷,小卷,中卷。
把一头好好的头发折腾的比枯草还要枯。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买买买可能真的不是自己需要,也许就是一种初尝自由的喜悦。
拼命地用消费来建立自己的小世界,小体系,用斑驳的品味,来向全世界证明,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
后来毕业上班在公司,业务支出很大,生活工作一张卡,非常混乱。
我记得我信用卡的额度是三万六,每个月光业务支出就有两万多,这是我最混乱的时期,我的理财能力几乎是0。
在高薪和信用卡高额度的虚幻下,我以为我自己已经轻松跃进随意买买买的人生。
支付宝微信都绑定了信用卡,出门几乎打车,外卖随便吃,超市随便买,从来不看价钱,护肤品也去专柜囤货,衣服也早就抛弃了淘宝货和地摊货,都在专柜直接买。
工作压力太大,每一次买买买都说是对自己的犒劳,信用卡刷起来一点也不心疼。
每一次刷卡,都是高潮。
但是,我也发现,每个信用卡还款日,都会把我的工资和报销款如数交上,有时候还不够。
约定好每个月给妈妈五千,每次都给,每次又都在还款日要回来还钱,很尴尬。
这段不理智的消费没有让我存下来一分钱,存款还是主要靠年终奖的恩赐。
离职回到老家上班,突然觉得自己穷起来。我又开始省钱了。
我钻研出一套很鸡贼的办法,比如在实体店买衣服,默默记下衣服的牌子,或者拍图片,然后淘宝搜索。
往往可以省下一两百甚至更多。在网上买一些生活用品,也学会到处找优惠券。
直到,退货了无数件衣服,占用了很多时间,天冷了想买件羽绒服,结果快递一星期才到。
知道了淘宝联盟和一淘,发现选来选去花了一个小时,可能仅仅省了十块钱,而我头晕眼花想吐。
我突然发现,通过这些所谓省钱,并不能给我带来购物的快乐,新衣服到手,也没有了想象中的惊喜。我被省钱所累,我一点也不开心。
我们又要享受购物的快感,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但同时,也不能陷入购物的沼泽,无法自拔。
我们应该学会花钱,更重要的是,学会挣钱。
最近又重新看了《小狗钱钱》和《极简生活》这两本书,感悟良多。
更加努力地去挣钱,把你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
更加智慧地去理财,有规划地储蓄,去增加你的抗风险能力。
每一份收入都留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心愿花销,在这个限额内,去尽情地买买买。
剪掉你的信用卡。
昨晚,气温骤降,我跑到一家女装店里,买了一个棉马甲和一件卫衣,今天早上穿在身上,觉得特别暖和。
这一次,我没有在淘宝上去查她们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