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海南大部分地区都在公期,也就是一个地区的神明生日,礼拜宴客,还有过火山,穿杖等祭拜仪式。
而我只对其中的琼剧感兴趣。
琼剧被老百姓俗称为“海南戏”,在琼北地区甚为流行,喜欢吃海南粉的地方,都喜欢看海南戏。我奶奶那一辈便是琼剧的坚定拥趸,方圆十几里地有琼剧演出,都要设法赶路过去看。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我,也会因为看的多了学会了哼哼几句。
五六十年代初期,各个县都有“公家”的琼剧团,乡镇上也有农民自己的琼剧班。这些原本是脚扎泥巴头顶青天的农民,却也穿袍戴帽乔装打扮上台唱大戏,被乡邻们笑称为“厚皮班”。厚皮班在农闲时湊在一起排练,晚上便到各村去演出。锣鼓一响,角儿登场,甭管唱得跑不跑调儿,都让少有娱乐活动的乡邻们纷纷拍手叫好。
那时候,“公家”的剧团来镇上演出是一件大事,乡民们都会早早通知亲戚朋友来看。富裕些的家庭,会买肉杀鸡招待前来看戏亲朋好友;普通些的人家,也会煮些干饭配上家中自产菜蔬来待客。人们拿出贮藏起来平时舍不得吃的晒干花生,架起锅子用沙子炒得喷香,当做看戏时吃的“零嘴”。戏没开场之前,戏场外头就象一个食品大卖场。有卖糖水凉粉的,有卖香烟糖果的,有卖花生甘蔗的,有卖牛奶年糕的。小商贩们起劲地吆五喝六,最能吸引小孩子的眼球。戏还没有开锣,小孩子口袋里向爸爸妈妈讨来看戏的钱都被小商小贩们赚走了。
那时乡下还没有电,很多剧团都是用汽灯照明。天还没有黑,灯光师傅就开始摆弄些汽灯了。先往油箱里加上煤油,将一只灯胆安装到灯罩里面,再往油箱里打满气,然后才能把灯点亮。乡下人又把它叫做“纱灯”。演出一台琼剧,往往需要十几二十台灯,灯光师傅单是打汽就够受的。等台上一切都布置妥当,台下里三层外三层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观众了。
舞台上的大幕徐拉开,吵吵嚷嚷的人群一下子静了下来,注意力全都投射到舞台上。舞台上有前景和背景,都是画在天幕上的一幅画,一场终了,就要换另一幅。剧团来的时候,带来许多装布景的箱箱柜柜,換幕景时得好多人忙得满头大汗才能弄好。
场内开始唱戏的时候,全场除了孩子在走动之外,大人们都安静在盯着台上听戏了。还会随意剧情鼓掌叫好,全身贯注的就好像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欣赏,海南话拉得长长的配着大鼓喇叭等八音乐器,对于那个电视剧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看戏就是天大的娱乐和享受了。
已经多年没有好好听过琼剧了小时候总觉得听着特别亲切,浓浓的乡音在长大后就是一种对童年记忆最深切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