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天都从行走开始,几乎每天我都在用脚步丈量三点一线之间的距离,妹妹比我现代化,骑着电动车上下班,老公是半自动化,自行车是代步工具,每天我们都以不同的行走方式奔向同一个方向。
曾经我也拥有一辆车,我的第一辆车绝对是纯手工打造木质结构且人工驱动的四轮车,这辆车伴着我度过了幼儿期。不过比起小哥曾经拥有的车来说还是弱爆了,人家的可是无需外力360度任意漂移的六轮驱动车,这车伴着他度过了蹒跚学步期。
而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交通工具莫过于自行车了吧,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老家,外公有辆自行车,用上海话读就是脚踏车,我觉得这种叫法更贴切,外公经常骑着它带着我走亲访友,还做好人好事,这辆车伴着我渡过了童年时期。
自行车也是连接老家和湖北的信使,那时没有电话电脑,和远在千里之外爸妈的联系就是信件,爸妈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寄回老家的包裹,而这些都是骑着绿色自行车的邮递员送达的,邮递员将一封封信件一张张包裹单交到我手里,那时签收包裹单是要盖章的,因此小小年纪的我就有了一枚私章。
而真正把我和爸妈连接起来的是火车和轮船,这些交通工具将爸妈带回老家,将我带到湖北。13岁那年,我和外婆坐着绿皮火车在陈家湖车站下了车,从此就和这里彻彻底底的连接在了一起。
那时厂里没有公交车,陈家湖火车站是化纤厂连接外面世界的中转站,可以停靠客车,坐着火车去襄樊是当时化纤厂人的不二选择,有时为了赶时间或偷懒少走路,还经常冒险钻火车,铁路线两旁也是化纤厂员工散步休闲的一个重要场所,小哥小弟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就是火车站。
忘了是哪一年起,陈家湖车站不再停靠客车了,铁路线也封闭了起来。私人承包的中巴车成了大多数化纤人外出时唯一的选择,车少人多拥挤不堪,冬天冷夏天热,车主们为了抢客源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 ,进趟城真心不容易。
出厂不容易,在厂里行走倒是越来越方便了,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上下班时的车流也是一道风景线。老爸也有一辆自行车,还对它进行了一次技术改造,加了一个小型马达,华丽丽地转身为电动车,可惜因太抢眼没骑多久就被盗了。细数起来,家里被盗的自行车不下五辆,连小哥的童车也未能幸免,害得老公有新车恐惧症,整天骑着辆破车,还美其名曰这是放心牌的,直到摔了一跤,又是抽血又是CT,再加上我那爆脾气,终于换了辆新车,让我白白担了这些年小气鬼的名声。
96年,厂里的股票上市,发了一笔小财,虽然上班只有10分钟的路程,我还是嘚瑟的买了一辆轻骑牌踏板车,这辆车经常载着我们一家三口在周边转悠,小哥是在踏板上一天天长高的。
为了出行方便,妹夫买了一辆面包车,于是襄阳的周边游变成了可能,经常来一次谷城南漳老河口一日游,去襄樊也变得方便起来。妹夫在工作之余也跑跑车,补贴一下汽油费。
小哥上高中后,周六周日的送饭成了我和老公每周的必修课,厂里有不少黑车,虽然不合法但客观上方便了我们的出行。小哥高三那年,50路公交车通到了厂里,我们转辗在老河口班车和50路公交之间,优化最佳的交通路线和时间。
厂里买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家属院马路边停了不少车,小弟也上高中了,为了方便送饭和接送,妹妹买了辆私家车,妹夫又成了专职司机。
终于我也成了有车一族,老公总是说这车是给我的相机配的。哈哈!没错,别人为相机配镜头,我要给我的小黑插上翅膀,可以拍到更远的风景。
现在对我而言,最惬意的事就是开着小白带着小黑,行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