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沃土育新才 解码教育赋能下的智汇新图景

近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深耕教育沃土,培厚人才成长新生态

辉南县立足“教育即未来”的战略认知,构建起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职教中心与三合制药共建的“现代学徒制班”,实现课堂与车间无缝对接;辉南县职业中学的“少年科学院”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无人机编程。这种“基础教育夯基、职业教育强技、高等教育引智”的立体化教育格局,让每个年龄段的求知者都能找到成长坐标。     

在辉南经济开发区,教育链与产业链正上演“双链共舞”的精彩戏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精准对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从5年前的42%跃升至78%。教育投入与产业回报形成良性循环,“订单式培养”“厂中校”等创新模式,让技术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实现同频共振。

搭建创新矩阵构建才尽其用新场景

辉南创新推出的“人才飞地”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在北京中关村设立的研发中心已吸引7个博士团队入驻。这种“人才在外地、成果落辉南”的柔性引才机制,使小县城也能共享一线城市创新资源。金川镇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江南大学的专家团队通过5G远程指导水稻种植,演绎着“云端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在县人才办的统筹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形成“双螺旋”结构。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辉南分所不仅转化了12项专利技术,更培养了23名本土科研骨干。这种“项目带人才、人才促项目”的互动机制,让科技创新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形成人才辈出的雁阵效应。

涵养发展生态打造近悦远来新高地

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中,辉南县率先破除“唯论文”倾向,设立“乡村振兴人才”“技能大师”等特色职称序列。农机专家老李凭借5项实用新型专利获评高级工程师,这个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案例,激活了全县人才评价的“一池春水”。

教育培土,科技育苗,生态成林。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辉南正以教育为支点,撬动人才与科技的乘数效应。当田间地头的智慧大棚与都市圈的研发中心实现数据互联,当传统产业在人才赋能下焕发新生机,一幅“教育筑基、科技攀峰、人才涌流”的壮美画卷正在辉南大地徐徐展开。这片黑土地上的生动实践昭示,只要厚植发展沃土,县域同样能成为人才绽放光彩的广阔舞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