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在不停的相遇与分别中迎来送往,会走近一批人,会远离一批人。有的人,明明认识很久,也如路人一般陌生,从未有任何交集,更不会产生灵魂上的碰撞和思想中的共鸣,擦不出友谊的火花;有的人,才刚相见相识,却好像认识了很久,让你感觉交谈很融洽,内心非常舒服。这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缘份,很奇妙,每逢此时,我脑海里便冒出了“白发如新,倾盖如故”这句话。
这句话是邹阳在狱中给梁孝王上书时说的,意思是有些人,纵然认识了一辈子,还是陌生的,一些人在停车交谈的瞬间,也能好得如故人。这句话后边还有一句,何则?知与不知也。邹阳目的想劝谏梁孝王,不要怀疑自己,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君臣坦诚相见共谋大业。
在许多名人的爱情故事里,无数次印证了人缘(或者叫情缘)的奇妙。费孝通认识杨绛要比钱钟书早多了,在杨绛身上花费的心力也要比钱钟书多,但是杨绛就是没和费孝通在一起,而是闪电似地和钱钟书结了婚。程灵素一直在胡斐身旁,照顾他衣食起居,为他殚精竭虑,甚至为他丢弃性命,但终究抵不过胡斐在路途中偶然见到的女子——袁紫衣。要说相处的时间,要说爱之深切,袁紫衣都是无法和程灵素比的,但是胡斐就是爱袁紫衣,不爱程灵素,有缘无分,你又有什么办法?
爱情如此,友情更甚。伯牙琴艺精湛,但曲高和寡,鲜有知其琴语者。于高山流水之间孤芳自赏,恰遇子期善听,遂互为知音。后子期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成为千古美谈。
我们现代人认识人的方式,更多的从微信加好友开始。你觉得奇怪不奇怪,明明相交几十年的朋友,可以一年甚至几年没有一条信息,躺在通迅录里成为了“久违的陌生人”,却能隔着时空,对着一个未曾谋面的网友相谈甚欢。或许通过文字这个介质,传递给对方的是彼此的学识、观点、信仰等等,非赏吻合的缘故。我把这叫“微缘”,是通过无线电波,两个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融合和心灵交流!
其实细想,白发如新,倾盖如故,无论放在友情还是爱情上,一点都不美好,甚至残忍极了。因为倾盖如故的人总是太少,大多数人总是白发如新的。
究其原因,是不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自带各人不同的磁场?这磁场既有先天的生理因素,又有因教育因素、人生际遇不同的后天因素的影响。白发如新的人之间,是不是他们的磁场不在一个频道上?而倾盖如故的人,即使初见,也能很快融合一起,产生同频共振的和谐交流效果。这样说来太玄幻了,说得科学一点,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三观相合,观点相通,体现在仪容仪表,言行举止上,让双方互相欣赏,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吧。
可是,即使是个性特立独行的两个人,只要大方向相同,大家求大同存小异,虽然风格各异,也不见得非要白发如新的吧?不然,这世界不就显得单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