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为什么呢?因为大自然是按照天道来运行的,天道没有分别心,是无私的;而人的世界,很大程度是是按照人性来运作的,人类本身自始至终带着原始冲动的基因,人性是复杂的,其底层是自私的。所以大自然循环往复无始无终,而人的世界充斥了无尽的纠结、选择和内耗。大自然是稳定祥和的,人的世界就有很多的动荡和苦痛。我们个人是在社会当中生活的,只有洞悉人性和自然的规律,才能够活得明白、清晰,稳定、安然。
人性通常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人性是自私自利的,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假设有两个嫌疑人,他们被警察单独关押,面对警察审讯。如果他俩都保持沉默,会因为证据不足,每个人都坐牢1年。若一人揭发,另一人沉默,揭发者就可以立马被放出来,而那个沉默的人就会被判入狱10年。如果他们互相揭发,两个人都要被判刑8年。其实最优的选择,就是两人都沉默。然而最可能的选择通常是每一个人都会选择揭发对方,从而保全自己。最后,因为互相揭发,都会被判8年。所以说在人的世界里,永远不要高估人性,哪怕他们商量好了,什么都不说。但人最后在做选择的时候,也许还是会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身陷囹圄忠诚考研的可能性可能不大,但是类似的情景可能会很多,比如我们最对某人付出的时候,通常对回报心存期待,结果经常深陷失望的痛苦。如果我们了解人性,我们放弃自己的执念,抱着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心态,也许会收到更多的惊喜。
另外,人性通常见不到别人比自己好。这个部分最典型的隐喻是螃蟹效应。一只螃蟹放进水桶里,螃蟹会凭借自己的本事爬出来。但如果放上很多只螃蟹,就一只也爬不出来。因为在下面的螃蟹,会拼命拉扯上面的螃蟹,不让上面的爬出去。在人的世界,看到身边的人比自己好,有的人是羡慕,有的人是嫉妒。羡慕是一个人看见别人优秀,就认同对方,并且产生一种积极的思想,想要学习他的优秀,让自己也更优秀;而嫉妒是看见别人优秀,心理产生失落、厌恶的情绪,好像是自己损失了什么一样,会对对方产生怨恨,甚至会使绊子,说对对方不利的话,做让对方不利的事。所以呢,如果我们了解人性,所谓“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在自己做到事情没有把握彻底成功之前,尽量克制不跟他人讲。因为,大多数人不想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更愿意看到别人不如自己。
并且,人性是贪婪的。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案例。一个年轻人,每天在上班路上都会遇到一个乞丐,路过的时候,他都会给乞丐10块钱,后来他每天给乞丐5块钱,再后来,缩减到给乞丐1块钱。有一天,年轻人照常往乞丐的碗里放了1块钱,准备离开的时候,乞丐一把拉住了他,质问他:“你以前都是给我10块,后来给我5块,你怎么回事,现在怎么只给1块了?”年轻人回答:“以前我一个人过,所以给你10块,后来我结婚要养家了,就只能给你5块了,现在我有了孩子要养,就只能给你1块了。”乞丐听了勃然大怒地说道:“你怎么能用我的钱来养活你的家人呢?”这就是人性。所以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帮急不帮穷”,是“升米恩斗米仇”,当你对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长期释放善意,他就会越来越贪婪,你一旦不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恨上你。所以,人要做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人与人之间,边界很重要。
还有,人性是利益驱动的。所谓“圈子不同,莫要强融”,很多关系,其中维系的因素并非情谊,而是利益,在这样的关系当中,一个人的核心价值是,你对其他人来说,是不是有用。锦上添花永远都是普遍现象,而雪中送炭总是一种稀缺资源。即使是一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回过头来等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未必会帮助你,会让你感到心寒。所以,近年来很多人都主张没有必要参加无效社交,业务不是喝酒何处来的,而是你能否为对方带来价值。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只有你自身强大了,别人才愿意为你锦上添花。
人生当中的很多痛苦,都是源于对人性的不了解。所以阿德勒说“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所以,明智成熟的生活态度,就是尊重和理解人的复杂性,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和困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