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爱上了黑糖姜枣茶,说爱是因为有枣和黑糖,姜其实也算不上是爱,顶多是适应。记得小时候,我挑食,只要是叶径类的菜就不喜欢吃,葱姜的味道更是不接受。每次吃饭,我都得精心的从菜里挑出来那些不喜欢的东西,每每母亲会斥责我,却依然如故,后来母亲索性随我去了。
在我幼小的年龄看来,尤其是姜,口味又重又辣,口感简直就不像人类能吃的食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孩子是没有发言权的,我不敢直接告诉母亲,我不喜欢姜的味道,你下次做饭能不能别放了?所以,我只有用行动来抗议。
每每此时,母亲总会唠唠叨叨我这个挑食法,肯定长不了个子。父亲却会经常用一句谚语提示与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句话我倒背如流,而今也会常拿这句话和孩子们理论理论。但当时的我,因为对父亲的敬重,没有诘问他老人家,既然夏天吃姜好,为什么我们家一年四季几乎做菜都要放啊?于是,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做饭自己说了算,我保证天天不放姜。
一直到长大上班,我依然不吃葱姜,吃饭时费尽心思的从菜里挑出来。后来和老公谈恋爱,第一次去他家,他直接告诉婆婆,我不喜欢吃葱姜。估计婆婆当年听了这句话是不快的,但第一次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年轻时我也因为老公的这点小心思曾醉心于这所谓爱的呵护。
直到做了妈妈,潜在的母爱淡化了关于自己的所有感受,孕期感冒为了不吃药,我大口大口的喝着口味 又重又辣的姜汤,只为了不让腹中的女儿收到丝毫药物的侵害。
再后来,吃姜的益处耳濡目染,慢慢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我也会做菜时切两片姜。老公对此没有忌讳,孩子们却依然不喜欢姜的味道。于是,我会刻意切的很大,以方便他们可以随时挑拣出来,偶尔切成姜丝,不小心吃到嘴里,就会直接提出抗议。但我还是偷偷放点,即使吃不到嘴里,菜里面多少总会有姜的功能和养生作用吧。
更多时候,我会在包饺子时,先把姜切片再切丝然后切成丁点,再把它们剁碎揉进肉里或菜里,丝毫不影响口感,孩子们还会吃的津津有味。偶尔孩子们小有感冒发烧的症状,我也会切几片姜煮一锅热热的红糖姜水,哄劝着他们喝下去。
寒意料峭的初冬,仿佛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我遇到了姜枣茶。土黄色的纸质包装袋,就像你的功效一样自然暖心,由此也喜欢上你的味道。每日晨起,忙完早餐,我会烧一壶滚烫的热水,把黑糖块置于杯中,放几片枣再抓一小把姜丝,看枣片和姜丝在沸腾的热水下起伏,看黑糖块在热水的浸泡下柔软融化,喝一口,暖甜微辣。
不由就忆起从前这些与姜有关的日子。
姜是调料,也是生活的调味品。生活中可以没有辣椒,但不能没有姜的味道。或者,生活;也或者,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我也会喜欢上这纯粹厚重而粗粝微辣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