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每个人都知道,邻国随时可能来侵犯领土、击垮军队、屠杀人民、占领土地。
现代化战争不止邻国了,全球化在和平时期是在争贸易,乱世时候就会全球大混战吧。
纵观历史,如果国王和皇帝手上有了新武器,迟早会禁不住诱惑。但自1945年以来,人类已经学会抵抗这种诱惑。比如冷战的第一幕中出现了枪(暗指核武器),却从来没有发射。
前半句精辟,后半部分也许因为时间线不够长,哎,我持悲观看法。
毕竟,人类很少真正知足。每次实现某个成就,人类大脑最常见的反应并非满足,而是想要得到更多。人类总是追求更好、更大、更美味。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年少时曾把这句话当作激励,从另一个方面看,也不一定是好事,还是得道家看的透彻,万事万物两面性,所以任何好事无需过于兴奋人,如果低谷,也可淡定一些。
我们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而由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看,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长生不死、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
联系最近阅兵的小失误,任何帝王都想向上天再借500年啊!
想象一下,如果人能活到150岁是什么概念。就算40岁才结婚,后面仍然有110年可活。希望这段婚姻能持续110年,这个想法实际吗?
真正的相守百年,人毕竟不是神,婚姻十年已经破烂不堪,不敢想,只能双双当了道姑道长,心平气和,才能维持吧。所以现在也无须渴求一生一世,随缘吧。
所以,像现在多次结婚的情形可能会日益普遍。如果一个人在40多岁前生了两个孩子,等到她120岁时,养育孩子已经是遥远的记忆,只算得上是漫漫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究竟会发展出怎样的亲子关系。
其实古代已经有例子,古人寿命短,但长寿的也有6、70吧,16岁生子,也就是1\4生命时就生了下一代,人生路上甚至能见到四代后代,这是个相对的。
科学在一次一次的葬礼中进步。必须等到一代人老去,新的理论才有机会铲除旧的理论。
是啊,未来属于孩子们,那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未来。
高呼着人类不死的科学家,其实就像高喊“狼来了”的那个男孩:狼要来,只是早晚的事。正是因为人们渴求永生不死,才能谱出“不朽”的交响曲,在战争中奋力争取“永恒的荣耀”,甚至愿意牺牲生命,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在天堂享受永恒的幸福”。不论是艺术的创造、政治的投入,还是宗教的虔诚,很大部分其实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这是刻在基因里的,追求长生,如果身体追求不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挂在墙上时间长一点,可惜,人死对于那个人来说就是幻灭,后人追思也好,追骂也罢,自己都无法感受到了,不如生的时候好好爱人爱己,死的时候就是化成泥土滋养花花草草。不敢正视,恐惧,也终究要来,何必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凄凄惶惶。
一次又一次的调查中,哥斯达黎加人报告的生活满意度都远高于新加坡人。你愿意当一个生产力高但不开心的新加坡人,还是当一个生产力低但心满意足的哥斯达黎加人?
这是个好命题,提起新加坡,收入高环境好,其实也不过是个城市,靠为数不多的人卷死卷活才达到了这样的水平,成就给世人看,苦累自己吞。人是无法长期像牛马一样干活的,太累一定会不开心。
幸福快乐的玻璃天花板有两大支柱,分别属于心理与生理层面。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
认同,小时候生活条件差,也很开心,大学时候只有一个月饭钱,也很开心,如今物质条件好很多,可惜我总觉得还不够,担心孩子教育钱不够,担心自己老无所依,怕的什么?内心的贪婪占大部分。
半机械人工程则更进一步,是让人体结合各种非有机的机械装置,例如仿生手、义眼,又或是将几百万个纳米机器人注入我们的血管,让它们在血液中巡航、诊断病情并修补损伤。这种半机械人的某些能力将会远远超出有机人体。
未来世界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