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客观地指出,就算我们能为所有人提供免费食物、治愈所有疾病、确保世界和平,也不一定能打破快乐的那个玻璃天花板。快乐看似水到渠成,实则得之不易。不如现在你就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快乐吗?
或许此刻你是快乐的,因为此刻阅读《未来简史》的你内心安静而平和;又或许你并不快乐,因为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因为体重直线飙升却总也管束不住自己那颗吃货的心,因为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却总被忙忙碌碌的日常琐事占据……
1.你要当哥斯达黎加人还是当新加坡人?
孟德斯鸠曾经说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享乐,英国哲学家边沁也提出,所谓“至善”就是“为最多人带来最大的快乐”。而众所周知的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政府、企业实际上仍然只专注于领土大小、GDP增长这些更直接和明确的目标,许多发达的工业国家虽然打造了庞大的教育、卫生和福利系统,但目的仍然只是为了国家强大。
然而,人们到底想要什么?“他们不想总是忙着生产,而是想要幸福快乐”,在这里作者举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多次调查显示,哥斯达黎加人报告的生活满意度远远高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他们成功无数倍的新加坡。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那些为了国家强大而设立的系统,是要为提高国民生活满意度负责的。
2.快乐天花板的两大支柱。
快乐并不取决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人类永远不会满足,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其实是看你的期望如何;从生物层面来看,我们之所以感到幸福和快乐,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只不过是有机身体里的愉悦感罢了。
佛教认为,如果人类只是渴求快感,去追求“一个倏然而来、忽焉而逝的东西”是件毫无意义的事,因此应该通过修行或者修心减少对快感的渴望,不让渴望控制我们的生活。而现代人更倾向于生化解决方案,因为清心寡欲地居住在喜马拉雅山洞穴里的僧侣或是象牙塔里的哲学家毕竟是少数!于是我们生产出各种口味的冰激凌、令人上瘾的手机游戏,以免让我们自己一分钟的无聊都不用去忍受。那么,这样的你真的得到长久的快乐了吗?
2
“人要升级为神,有三条路径可走: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首先我们来科普一下这几个途径的概念,生物工程是指基于人类现有的身体结构,充分挖掘人类的潜力;半机械人工程则是结合各种非有机设备,仍然保留有机大脑作为核心;而非有机生物工程是用智能软件代替神经网络,用无机生命直接取代有机生命。
心灵结构一旦发生质变,人类历史便将告一段落。不敢想象吧?嗯,未知,总是带来恐惧。因此,当人们意识到正在加速度冲向进化为“超人类”的未来,条件反射地希望踩一下刹车以放缓速度。但是,无人了解这个“系统”,没人知道“刹车”在哪里,而且,现代经济只能无止境地增长下去,刹车势必导致崩盘。所以,我们只能追求保持永续的目标:不死,快乐,以及成为神……
读到这里,天马行空的我想起去年跨年时读过的一本小说《14号门》。在《14号门》里也有一套关乎人类未来的神秘系统,这套系统遵循着一个运行规则,就是“不要犹豫,不要怀疑,把指针保持在零点”,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因为维度扭转而眼睁睁地看着预言成真,进入那个惊悚的未来……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口增长到一个点上人类就会毁灭的恐怖预言,也有人质疑它不过是一部三级科幻片,有着啰嗦的铺垫,老套的逻辑和填不满的大坑。
不过,作者有几个观点提的还不错,他说:“人类永远不会安心等死,人类将征服遇到的一切挑战。卡瓦奇纪念的是我们的成就,也是名为人性的永不熄灭的火花。”“卡瓦奇”指的就是那套关乎人类未来的神秘系统,只要指针不偏不倚始终保持零点,人类就不会毁灭。小说中几个不被现世青睐的房客,末了竟是命运刻意挑选来的全世界的守护者,当然,作者在开篇就告诉我们,“人们遇到永远改变一生的东西,凭借的往往只是纯粹的运气”。
不管怎么说,智人的预测也好,小说的杜撰也罢,这些关于人类未来的走向,是虚构还是现实,将会偶然发生还是必然到来,或许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
3.序章结束语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这就是历史知识的悖论。”
读完第一章我们了解到,赫拉利认为历史是偶然的,历史并不遵循永恒的法则,未来即便能够被智者们预测,但那也仅仅只是一种可能性。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历史?
赫拉利告诉我们,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就是由一连串偶然事件形成的过去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创造更好的未来”,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意义——
研究历史或许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但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选项;学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将自己从过去中释放出来,想象是否有另外一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