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萨村工作队,有一位47岁,大盘子脸,个子不高的儿子娃娃,虽然他的汉语水平不高,但能流利地表达,是工作队优秀的翻译,工作队走访入户、接待来访、做群众工作,他是行家里手。但又因为他做起群众工作总爱“絮絮叨叨”“反反复复”个没完没了,所以常常被队员叫做“老太婆”。他就是中石油吐鲁番分公司驻高昌区葡萄镇英萨村工作队队员艾尼娃尔·吐尔逊。
两次驻村
2016年,艾尼娃尔主动申请参加了“访惠聚”驻村工作。在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阔什拱拜孜村期间,他把入户走访当成走亲访友,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村民当成自家人。
2016年初,艾尼娃尔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十几个村民因骨质增生等病卧病在床,行动不方便,详细询问此病的病因并多次咨询医院确定病症之后,他自费购买了治疗骨质增生、风湿病的药物提供给了村民,服用几个疗程后,村民的病有了明显好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卧不起、弯腰走路。4月中旬,他听说一队村民买买提•哈力丁这些年一直无法直立行走,他积极向有关部门协商,申请到一部轮椅,并将买买提带去医院,自掏腰包为他做了全身检查。
入冬后,他又给买买提一家送去2吨煤,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季。12月中旬,他在送村民去医院看病时,看到一名患者急需用血,而自己血型刚好符合,他二话没说立即为患者无偿献血。年底,他看到村里打馕专业户馕的销路不好,主动与所在单位领导商量,将村里的馕摆在各加油站、便利店里销售,而且效果很不错,让打馕专业户的腰包鼓了起来。
一年的驻村经历,使艾尼娃尔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也使他和村民之间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他说:“驻村,让我看到了村民的热情和朴实,听到那些被帮助的村民感恩党和政府的话语,使我真正懂得了‘访惠聚’工作的意义。”
正是因为这份感情,艾尼娃尔在2017年申请再次驻村,虽然驻村地点从托克逊县调整到了高昌区英萨村,但艾尼娃尔说:“无论在哪,我一样会把工作干好,一样会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
四次跨村说和
“驻村队员就是和事佬,就是管事婆。”艾尼娃尔有时与其他队员聊天时如是说。
英萨村三组村民沙它尔·艾买提是个固执的老人,今年70多岁了,三月份娶了一位50多岁的“年轻媳妇”,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不到两个月,“年轻媳妇”因沙它尔老人未兑现结婚时给一万块钱彩礼的承诺,就回了贝勒克其村的娘家。艾尼娃尔入户时,沙它尔老人把这个事情提了出来,虽然他曾多次请求过村委会的干部、村里有威望的人以及朋友帮忙去接媳妇回来,但是都是无功而返。所以他想请工作队再出面协调,看有没有好的结果。
艾尼娃尔就把这事应承下来了,为了第一次见面时给“年轻媳妇”留下好印象,艾尼娃尔特意从商店买了些核桃粉、砖茶作为见面礼。然而,刚刚走进院子,年轻媳妇知道艾尼娃尔的来意后,立刻拉下脸来,直接说:“你们来多少次也没用,除非他兑现给我结婚时的一万块钱,否则休想让我回去。”
艾尼娃尔前后开导“年轻媳妇”两个多小时,最终无果,年轻媳妇的态度很坚决。回到村里艾尼娃尔把结果说给了沙它尔老人,看老人闷在一旁一声不吭,怕老人受不了打击,他又承诺过阵子再去一趟贝勒克其村。
为了沙它尔老人的事,艾尼娃尔从6月到8月前前后后跑了4次贝勒克其村,说破了嘴皮子,但“年轻媳妇”一再坚持那一万块钱,而老人又不愿意给,所以最终调解的结果显而易见。
事后,艾尼娃尔说:“不管跑多少趟,也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是村民的请求,我都会去,只有这样村民心里才会明白工作队是在为他们全心全力办事。”
几十次登门治“懒病”
艾尼娃尔在走访时常说:“做村民的工作,不是进一两次门就能解决的,尤其是转变他们的思想,有时要十次八次甚至几十次。”
英萨村四组有个贫困户叫阿帕尔·胡吉,因为他家生活艰难,政府给他家发了扶贫羊,逢年过节也总想着他们一家子,送米面油,送慰问金。然而,阿帕尔在收到救助后,并没有感激的意思,似乎政府给他的都是应该的。又听村里人说,阿帕尔在村里也出了名的懒惰。一次阿帕尔给别人家葡萄开墩,谈好了劳动的酬劳,可阿帕尔只干了半天,拿上钱就回了家,问其原因,他说活太重太累干不动。
还有一次,村里的人为阿帕尔寻到了一个在餐厅打杂的活,但阿帕尔又只干了两天,因为怕累怕吃苦溜回了家。
起初艾尼娃尔对阿帕尔的懒惰一点办法没有,一不能打二不能骂,只能一次又一次反复登门苦口婆心地说教,但效果并不明显。阿帕尔夫妻俩每次就像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长久下来,就连村里人也说,工作队这么帮他,阿帕尔一家子还这样,看样子是没救了。但艾尼娃尔并不甘心,他每次只要到四队入户就一定要到阿帕尔家去一趟。
就这样,艾尼娃尔和队友们的频频走访,前后不下几十次,最终阿帕尔把院子收拾干净了,把院墙重新砌起来了,把葡萄地管理得有模有样了……
对于驻村,艾尼娃尔没什么独到之处,做的工作都很平常,有时在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的“絮絮叨叨”“不厌其烦”,总能让人看到长辈爱护小辈、朋友爱护朋友的那种“老太婆”式的啰嗦。然而,
艾尼娃尔却总把维吾尔族的一句谚语挂在嘴头:“山峰多的地方没有直路。”或许艾尼娃尔说得对,给村民做工作大概就得有一股子“老太婆”精神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