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题目: 读《红楼梦》杂感随笔
——现实的红楼梦与生活四解
(1) 一解:王熙凤的管理学与班级管理
——读《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再读红楼,感:非东坡一人“眼前见一人不是好人”,雪芹亦是如是,不论凤姐也好宝钗的处事周到也好,甚至贾环也罢,他们的性格,为人处事,全因环境和家庭等有关,探春和贾环为同母同父但性情性格处事完全不同,因探春在王夫人身边长大,又和诸姐妹一起读书写字,故有男儿管理之才。今日顽童地痞,也莫不如此,哪是教育的错,该是多思考其家庭因素和父母遗传教养。
第十三回,宁国府厚葬秦可卿,缺人打理,宝玉给贾珍推荐凤姐,贾珍拉了宝玉去上房,众婆娘藏之不迭,独“凤姐款款站了起来”,此是凤姐遇事稳重之态、,非小女子之矫情姿态,且贾珍将对牌给凤姐时,凤姐并不接,是做事有能力,但不失分寸,有礼有节管理宁府时,定造薄册,每日卯时二刻点卯、理事,定是守时,且以身作则,时间安排分配合理,点卯、吃早饭,烧过黄昏纸,查点过后交钥匙,有条有理,忙而不乱,细节之处安排到位,是管理之法也。
凤姐管理优点二:善用其才,奖罚分明。她发现宝玉房里小红很能干,但宝玉袭人等没有善用其才,凤姐便要了过来,《红楼梦》其余章节有写其能干之处。管理宁府时,迎送客上一人未到,又在处理琐碎细事时给出处理意见,至此,众人不敢偷安,兢兢业业,执事保守。小到班级,大到组织企业,无非一“细”二“严”,亲力亲为,不以威恶吓人,而是以身作则,且样样有记录,有负责之人,言必行,行必果,班级管理人才,可学其一二则足矣!
凤姐虽泼辣,结局亦惨,但其能干,无论管家时管理大观园还是协理宁国府,心直口快,活泼,工作的认真和兼顾,以身作则非几人能比,如在今日,非马云等人能比,也外企高级出色管理女强人一枚,但需纪委多提醒,多重能远权,且长辈多提点而勿娇惯。凤姐的苦,又有谁能懂得呢?所以高高在上的女强人,也有其可怜一面。
错在嫁给贾琏,进了一个男弱女强的圈子,又有了男人的能力和性格,如在现在,她应该是劳模或者企业高管,她的企业应该进五百强。
贾琏去“降低品味”而去和鲍二家的苟合,也是现代家庭女强男弱的悲哀,凤姐那有错?只不过雪芹笔下男子大多如此。但是贾琏,他不弱,大观园修建,他全权负责,而且也有很好的欣赏水平,且贾府里男子他算能干的,但贾琏好色好色是因为妻子太强了。不过我想雪芹是倾向于女子的,有些也是命运,贾琏,凤姐,这是他们的宿命。
不必去读鸡汤,也不必读高价的管理学,也不必说“你不知道别人的故事,没有资格评价一个人”,任用班级干部,管理好班级学生,有凤姐如此便可。
(2) 二解:怎样评价学习成绩差的特长生
读《红楼》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笔者拙诗云:
呆石挨打实可怜,
金钏投井且细看。
薛蟠无白背黑锅,贾环挑拨怒火燃。
宝钗款款为兄辨,表面文章令人厌。
黛玉双眸泣若桃,石头怜惜因露缘。
贾母训儿真心语,贾政落泪泪涟涟。
既为严父又为子,弑君杀父语非闲。
古今父母多如此,打儿哪是为教子。
事业不顺应付难,小人谗言蘼人眼。
孩儿哪知惹政敌,无意惹恼忠顺王。
譬如宝钗和袭人,表面大方好人遍。
各怀心思投私愿,世人无眼反倒赞。
深谋远虑功非浅,真真假假为哪般?
黛玉嘴刁心却善,真情流露天上仙。
一场闹剧需细端,拨丝抽缕如何判?
满纸荒唐辛酸泪,晨曦偶有梦里魇。
谁人不是戏里人?镜花水月空空荡。
宝玉最不喜欢读四书五经,可谓叛逆的文艺青年,但唯独俱其严父,此回可见青春期家庭之状态,奶奶溺爱,母亲心疼,父亲虽严打亦无果,实则我等现教学之状态耳。如何引导协调?我以为关键环节在黛玉,宝玉之软肋,也唯黛玉之语方听,但不妨我们做黛玉,不用世俗标准约束众学子,多看其优点,闪光处,不用成绩和考试来衡量。
故又作: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
秋蝉幽若藏烟柳,卿人躲懒闲书忙。
(三)如何为人师表?
——读香菱学诗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我更觉得,要做大观园里那些老师,活的纯真,活的自我,活的自由,因为干净,纯简,因为不保留,所以她们的气息和言谈举止,影响着香菱去学作诗,以至于呆头呆脑的香菱背诵杜甫,陶潜的诗各百首才开始作诗。
香菱为何如此,并非谁逼着他,全是那些为师,尤其是香菱的老师——黛玉的影响,若是大观园全是粗俗不堪的女子,怕是香菱难以梦中得诗罢了。
所以,教给谁什么不重要,做个怎样的人,怎样去生活才重要。
香菱学诗,全是她开了兴趣,无人规戒,却学得废寝忘食如痴如醉,天下学子若都如此,怕是才是真的寓教于乐。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做一株清淡的芙蓉也好,幽谷的兰花也罢,自然蝴蝶自来,只需与蝴蝶为伍。
我理想的教育是,老师学老师的,学生学学生的。无教而教,睡着教,躺着教,吃着教,玩着教,轻松教。
做引进门的萤火灯,不做扶人的双拐墙。
四解:学习在似懂非懂与勇敢尝试之间
——读宝玉悟庄子
读到《石头记》此回:宝玉觉得自己才委屈喝醉之时,“歪倒”床上读庄子的《外篇·胠箧》一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gu kuang)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大意是杜绝圣明抛弃巧智,大盗贼才会止息,扔掉玉器毁掉珠宝,小盗贼才会不产生;扰乱六律,销绝竽瑟,堵住瞽旷的耳朵,那么天下人才能听见,把离朱的眼睛蒙上,天下人才能看见真理,意思是拒绝发展个别优秀者,消除个别才可大众开启智慧……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才能混同而齐一。这是庄子在当时社会所倡导,绝圣弃知,回到朴素原始的主张。(有些现在争议的科学和未证明之科学类同)
宝玉心里憋闷,想起身旁的丫头们和姐妹们个个都维护不好,几头不讨好,看到此文章仿佛找到了共鸣,从床上立即起来,借着酒性,便提笔续写: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宝玉认为自己身边女儿们太过于美好,都是陷阱,来迷惑包括他的天下人的。若让宝钗没了美丽的容貌,黛玉没了天生的灵性,自己便不会喜欢他们,不会有诸多烦恼,大家都一样,也不会和谐了,以为和庄子之意相同,大彻大悟般认为自己悟道了。
后来黛玉无意看到了宝玉所写,不觉又气又笑,写诗留评:
“无端弄笔时何人,剿袭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黛玉告诉宝玉,你还没那个高度,见识太浅薄,就自以为是理解了道,自己不看自己,还怪别人!
庄子是说(我是这样理解的),圣人生而大盗起,须绝圣弃知,盗乱方止。珠宝定价那么高,所以盗贼才贪念起去偷,若是世人认知里,价值观里没有贵贱区别执念,也不会有盗贼。欲望有了,盗贼便起,大盗使国家战乱,小盗使百姓不安,没有了规矩和惩戒制度便不会有盗贼恶人,恶人不知恶,而是这些“戒条”告诉人有善恶区别。主张保持纯朴的天性本性,人生来开始人类文明初期是没有这些的,摒弃仁义礼法,回归人人无二的原始状态。
故庄子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里世人所推崇的圣人和讨厌的大盗,是两个对立面的相对关系。这样看来,宝玉的理解好像没什么不对。
《老子》也有言: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所言,美和丑,倡导的真理要泯灭的恶思想,似乎也是共生对立的:这是矛盾的对立转化,矛盾的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有善才有恶,看到恶才生善心,若是善恶没有区别,才是美好的社会状态。人们渴求智慧,是因为身处,人性贪婪欲望过多的时代。所以老子强调“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黛玉读出了宝玉写文时的怨愤,狭隘和偏执,说宝玉“没见识”,是因他并未真正理解庄子之意,起码宝玉根本没达到和庄子一样的高度。
第二十二回,宝玉又悟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又怕别人看了不理解,还在下方续写了解释:肆行无碍凭来去。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再读时,笑自己何时不正如宝玉一般,看到先贤某句话,便觉得有共鸣和同感,以为自己再与世人不同。却不知,只是知之了了,泛泛而谈,相差甚远。真正的道,只有得道,而无需“言道”,无需“证道”,认为宝玉说的“无云可证”对,我竟不如宝玉呢!
吾为师,岂亦不如此?常觉的自己懂了,可“为人师”,但往往如盲人摸象,只窥其一二,但盲人摸象,自古是太过于执着于结果,坚持已见,固执已见,教与学,岂不如瞎子合作?若是盲人都愿意分享其可见部分,并且承认自我不足,合作学习,合作进步,岂不会宝玉悟庄子,似悟非悟。但在学生学习时,可大力鼓励其如宝玉般,大胆阅读,大胆设想,大胆尝试发表个人见解,思想碰撞,才有火花的灵光闪烁,学生新的理解有时会超越老师固有的理论体系。
而不才写下此多废话,不就是又有了证明自己之“执念”吗?哎,真真满纸荒唐言,腹中空空乱云尔!
真真是:
世事难得如人愿,
并非痴想就得禅,
悟过误以皆为空,
稀里糊涂暂且活。
心无挂碍谈何易,
两袖清风有几人?
嵇康犹是世外客,
东坡终被凡事侵。
一本《石头记》足以诠释一生,一部红楼可解世间万千事。
(个人原创,谢绝抄袭和未经同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