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的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读。但解释的最好的,我认为是孟子。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徐辟向孟子请教,“孔子为什么多次称赞水呢?”孟子回答,“有源头的泉流滚滚涌出,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它填满坑坑洼洼,奔流向前,直到注入大海。有本源者皆是如此,所以孔子称赞它。如果没有本源的水,就象七、八月份雨季到来的时候,雨水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满了,但是它们的干涸,你站在旁边等都看得到。”
(徐子曰:“仲尼丞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篇下》)
孟子这段话,是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最好的解释。江河能够奔流不息,是因为有其本源,如长江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的大雪山上,不断融化的雪水就是它的泉源。世界流域面积最广的亚马逊河,它的源流来自于亚马逊雨林,亚马逊雨林能够很好的涵养水源。
但孔孟仅仅说的是水吗?当然不是,以此喻道也。江河奔流不息,不舍昼夜,因其有本源。人能够坚持行善,也是因为有其本源。江河的本源是泉水,人的本源是向善的心。有了向善的心,并能够存养扩充它,就如泉眼的细流汇聚成江海,就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人的生命路途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平稳。
如果行善不是出于内在的向善之心,而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者目的,是不可能长久的,也是君子所不屑的,所以孟子说:“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声闻过情”,指名不符实,你以为他是真诚行善,其实他看中的是利益,所以,这样的行为不可能长久,因为一旦带不来利益,他就会停止,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君子以之为耻辱。
孟子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领悟。自己领悟了,则能安居于此;安居于此,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深厚,运用起来就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领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篇下》
今天我们说某某左右逢源,是骂人的话,是说此人是两面派,会钻营,会投机取巧,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孟子说的左右逢源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君子要深刻的理解道义,必须自己领会,自己觉悟。这与佛家强调的自见本心、自见本性是一致的,只有自己理解了、掌握了、觉悟了,你才能安心的住在仁的大宅里,走在行义的大路上,你能居仁由义,则获得的资养就丰厚,获得资养丰厚,那么,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离开本源。
“左右逢其原”之“原”,指的是本源,就是向善的心,向善之心是根本,牢牢的把握住它,才能长期选择行仁、行义,如果无向善的念头,仁义的行为也很难长期坚持。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行仁、行义,就会德行深厚,这就是“资之深”的意思。德行深厚,反过来作任何事情都不会违反善,这就是“左右逢其源”的意思,向左向右都不会离开本源。这一切的基础是“自得之”也,自己领悟,自己乐意的。这个“自得之”,并不是叫你向外去求得个什么。而是说,向善之心人人具有,就在你的内心深处,只要你愿意去找,一定就有收获。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了人生的正路而不走,丧失了那善良的心而不知道去寻找,可悲啊!有的人鸡和狗走失了,晓得去寻找,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晓得去寻找。做学问没有别的目的,不过是把那丧失的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鸡犬”,指外在的诱惑,一般人以为人生的快乐幸福在外面,拼命去追求,却带来许多烦恼。但是,内心有宝却毫不自知,心被放逐了却不知道找回来,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心,就是向善之心,仁义之心。儒家讲的学问,最重要的不是学点技术、手艺如何谋生,而是教你做人处世的道理。做人处世的道理是本,而求生的技艺是末,大树的根本茁壮了,还怕枝叶不繁茂吗?
但是,在今天这个极度功利的社会,孟子这么说,是不是太愚了?
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场球赛,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首先是要做好防守,如果你进一球,对方进俩球,这场球你赢不了。
孟子苦口婆心劝你行善,就是做好人生的防守,防守做好了,人生不败。同时,再努力精进你的才能,才能大,大胜,才能小,小胜,无才无能,亦无败(如果无才无能还使坏,那是找死,呵呵)。
立于不败之地的人生,才是正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