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
文:我是素颜
中国有一句谚语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什么样的家庭就会造就什么的孩子,这一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万事也不是绝对,我们曾经见过在山里过生活的残疾的父母,孩子考上了大学,在大城市找到了另一半,过上了富足的城市人的生活。还曾经见过一位北京的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在日本打工,赚下的钱全部让在北京教书的妻子攒着,供女儿出国上学用,最后女儿很出息地留在了国外,把父母接到国外住进了别墅区。
原生家庭无形当中带给孩子很多很多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印迹,除非刻意改之。
我的学生当中有一个最令我佩服的女孩子,她个子不高,模样也不出众,是一个一眼看上去极其普通而大众的孩子,但在逐渐的相处当中,她的出众慢慢凸显出来。有一次我告诉她,我新教得一个女生作文比你写得好。当下,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了一两个星期再见面的时候,她突然问我:老师,为什么她写得作文比我好呢?
我回答说:大概是读书多的缘故。
那我也得多读书。
女孩的梦想是考上哈佛,出国深造。她努力的过程,真的可以看得到。我见过她的读书笔记,不过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每看过一本书,她要摘抄,她要写心得体会,字迹认真整齐,看着令我这个随性的人非常汗颜。我的笔记中,字迹和飞一样,随便眼前有什么笔就用什么笔写,从来没讲究过美观。
女孩子有一个当老师的妈妈,还有一个在政府工作机关上班的爸爸,她的教育环境比一般的孩子要好。当老师的妈妈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孩子的成长教育确实和懂得教育学的妈妈分不开。
女孩在一篇作文里写到一件难忘的事情,她用《孤独》作为作文的题目,作文里她写到从小学一年级就在一起的同学们好像都在排挤她,不愿意和她一起玩耍。她就是属于邻居家的那个孩子,优秀的无以复加。老师在教育其他同学的时候,要对比要提一下她的名字。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时刻把她当做榜样。在同学的眼里,她渐渐的变得高高在上,成了需要仰视的存在,所以把她隔离开来。不仅女生如此,就连男生也远远地躲开她走。
没有同行者的路确实是孤独的。女孩还没有长大坚强到能够理性安慰自己:总有一天我能够找到同行的人。但她的优秀确实是真实的,是原生家庭的有经验的父母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一个调皮的男生又是另一种类型,他的父母并没有多好的工作,都是自由职业者。父亲是一个大肚子的胖子,孩子也跟了父亲的模样,小小年纪就腆着大肚子出来进去,全身上下都肉乎乎的。在教育孩子上,母亲是很认真的,她给予孩子的是一种宽松但又有要求的教育环境。
我曾经带着这个孩子一起生活过20天,他很有自己的原则,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也不吃,宁愿饿着也不会吃。行李箱里物品摆放的整整齐齐,从来不会乱放。孩子对学习并不十分上心,他写得字就像是天书,需要仔细辨认才能够看明白,但是看明白了,你能够看到他脑袋里的智慧真的是无穷尽。
孩子喜欢看书,吵闹着妈妈要买书看,妈妈会给他买很多书,但要求他必须看完才可以买新书。她会买孩子喜欢看的书,从来不会强迫他看作文书,孩子看上什么书,就买什么书。由此孩子喜欢阅读,他的天马行空的思维让他可以轻轻松松完成一篇作文,里面的内容,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别说孩子,大人们能够知道的也寥寥。编一个故事出来,能够以假乱真,神乎其神的。你会忍不住问问:真的有这事吗?有时候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会忍不住问,他编写的太真实了,有过程有细节。
孩子舌头大咬字不清,但从来不会因此自卑,反而像个话唠,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说个不停,还特别有理,从不轻易服输。就算是老师,他也不怕,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能够把你驳得哑口无言。
这个孩子在妈妈的用心呵护下,有原则有个性,尽管身上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是无比的高贵。
见到过孩子们胆小、懦弱、自卑,但不太多见一个孩子自卑到发抖的地步。你问他一个问题,他看着你的眼睛就是说不出一句话,眼角不停地眨,似乎嘴里有千斤重,怎么也张不开嘴。其他的同学已经七嘴八舌地早就把无数个答案说出来了。次次如此,再问问题时会把他带过,而同学们习惯了抢答。
终于有一次在聊天的时候,问到孩子们家里的事情,知道了他的父母离异,他跟着姥姥、姥爷过日子。在门口,见到过他和姥姥发脾气的样子,和别人家的小孩子一样不讲理。在教室的课堂上,他却永远是那个张不开嘴的自卑小孩。在课堂外他也和别的孩子一样追逐打闹,童真依然。
不一样的家庭环境没有带给他安全感,让他自卑懦弱胆小,像一只小老鼠一样怯生生地躲在一旁。和周围那些抢着回答问题,跟着家长出外旅游,见多识广的孩子来说,他内心是贫乏,缺少阅历的,想象力自然不够,尽管他会认真地去写,也能够写长长的文字,那些文字却像死板的石头一样僵硬,缺少灵气。
每一个原生家庭有每一个家庭的生存环境。有一部英国纪录片专门跟踪拍摄了14个在不同家庭生长起来的孩子。下面的大段文字来自网络。
富家三兄弟每天阅读《金融报》《观察家》《泰晤士报》,他们小小年纪已经知道将来要上牛津大学。
工人阶级的三姐妹在同一所小学上学,也上舞蹈课,但很自由,老师并不会管她们。7岁的女孩子们,会凑在一起谈论喜欢的男孩,兴高采烈地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幻想未来生活的景象。
7岁的另外三个是贫民窟长大的孩子,谈不上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还有人希望能够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
上层社会的家庭给了子女们更多的人生引导,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脉,直接影响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在父母的引导下,虽然金钱帮助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大千世界的机会,但精神层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质更为深远。
从小富家三兄弟就了解社会竞争,懂得合理规划。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类拔萃的诀窍,一直走在求学路上的他们,有的成了律师,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过着上层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下层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教育的意义,打架是他们最大的娱乐,对未来没什么打算,梦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饿。
他们随意地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等底层命运。
步入中年,那些因各种原因放弃求学的采访者,多数会感慨上学时如果好好学习,就不至于为生活所迫,延长退休,靠政府救济金为生,也会有更好的出路。
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鲁,在镜头前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面对阶级差异产生的成长壁垒,在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运儿,作为所有人物中,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级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阶级壁垒的特例,也是教育改变人生最好的例证。
镜头前的Nick并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乡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从小缺少与社会的互动显得十分害羞。14岁时的他一直把脑袋埋起来回避镜头,厚厚的玻璃眼镜下,还满是对未来的忧愁和迷茫。
然而,教育正在逐渐让他改变。一开始,在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唤起了Nick对科学的兴趣。一天,同学们正热烈地讨论航天知识,老师热情地鼓励Nick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老师不经意的话语,却让Nick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用心专研科学知识。
他说,是这位老师的引导促使他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原生家庭环境、父母的格局、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的命运,但又没有那么绝对,Nick的改变就是一个很好例证,想过与父母不一样的生活,那就好好读书去。
还有一个父母是老师的孩子,没考上心仪的大学,在一所不起眼的大学上了一年就退了学四处打零工,最终破罐子破摔生活贫困潦倒还发了疯,一把好牌被他打得乱七八糟。
原生家庭的印迹深深地刻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假如有认知,假如有警醒。每个孩子都可以像NicK一样,遇到一个智慧的人提携一把,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之持续努力,就可以拥有无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