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开卷有益”,过去的书是一卷一卷,千年以来真理永远是真理,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不读书之人也许一生不会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日子,虽然也许会知道“51”“61”“71”……,但却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读书人的时间。
读书越多越感到害怕,越感到知识的匮乏,无知者无畏,通过学习你懂得越多你就越能感到自己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今天你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知识,知识加上技能你就能超过99%的同行,成为最优秀的那个人。
读书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这个世界有两个快速让自己进步的阶梯,知识加上实践。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人叫“赵括”,兵书读了很多,出身名门,赵王见他谈起打仗的事都能做到侃侃而谈。
秦国入侵,赵王就让赵括带兵抵御秦军,由于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几十万赵军被打的丢盔弃甲。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往往形容的是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遇事多思考,不张扬,少开口讲道理,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很重要,赵括书本上的内容倒是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没有实际的经验,所以一遇到需要实际操作的情况,他就立刻没有了方向,成了一只无头苍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读书,多实践,你才可以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时间可以让你老去,但读书可以让你不断前行。
不读书你就会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和兄长,孩子们的世界与身高一起不断快速成长。
人的阅历可以弥补一部分,但是还有很多需要靠知识的积累才能共同成长。
父母喜欢读书,孩子也会被潜移默化一起读书,学历可以证明你过去有多努力,读书可以让你厚积薄发。
很多时候与人聊天,他们也说我没有读书不也为人父母吗?不也工作换取报酬了吗?
社会上也有一些言论告诉你“读书无用论”,大概是读书未必成功,不读书照样取得成功。
这些往往就是欺骗那些不读书之人,或是不读书之人自欺欺人。
成功的背后的汗水你看不到,但你接触后就能发现他们付出,读书也是必然条件之一。
为人父母也是如此,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其次你也能了解孩子们的世界和跟上世界的发展,不断前行。
不读书很难融入当今的时代,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一天的信息量可能是过去的一年。
这种时代不落后就要读书,一个时代的文明就是看出版物的多少,西方的文明传播也是靠书籍。
屠刀下没有文明可言“成吉思汗”就是一个野蛮的代表,却被一些以疆域论的人天天夸上了天。
“未有美国先有哈佛”,何等霸气,当一群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横渡大西洋登陆美洲。
一个叫哈佛的传教士第一时间想到要建学校,传播知识,这离美国建国还有140年,“哈佛大学”就是这么开始建立的。
读书让你融入社会和企业,金钱可以马上拿走,但知识只能是你自己的唯一不会被人掠夺的终生财产。
“引经据典”信手沾来需要多久的准备和知识的储备。
曾看了两个演讲视频,奥巴马在“美国开学”演讲和凯特在“护士节”演讲,就能感到奥巴马的知识储备远远大于凯特。
奥巴马基本脱稿讲了16分钟,凯特基本在看稿只有6分钟,两个人都很优秀,但对比之下还是有差距。
最近也在听“品三国”“晓说”等节目,这让自己也越发不敢看娱乐节目和玩手机了,只能多读书。
读书还能让人年轻,智者常乐,读书能让人心平气和,一本书、一杯茶、一个午后、一个安静的夜……多少次这就是自己的理想读书环境。
可喜、可悲、可疯狂,心随书动,很多时候你就对一切释然,今天事今天毕,明天两眼一睁开重新上路。
读书还能解决面子问题,很多时候人为了面子做出很多后悔的事情,但读书多了你就多了一种对知识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生命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给你的,前几年上海一个高中生从卢浦大桥一跃而下,这是对生命缺少敬畏。
“三人行必有吾师”门生三千的孔圣人都能做到对知识的求知若渴,我等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
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每天阅读半个小时,一周读完一本书,一年可以读五十本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是那种由内及外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优雅大方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