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通译】
孔子在匡地受威吓。说:“周文王已经不在了,那么周礼的知识不就在我身上吗?如果上天要让周礼消失,让后人不再传承周礼;如果上天不会让周礼丧失,那么匡人又奈我如何?”
【学究】
孔子从卫国经过匡地去陈国传播周礼之时,因为孔子外貌长得和阳虎一样,匡人误认为孔子就是匡地的仇人阳虎,所以匡人就想把孔子杀了以报仇雪恨。
在这危机时刻,孔子亮明自己的身份,以告知匡人自己是孔子不是阳虎。如何取得匡人的认可呢?就说自己是唯一传播周礼的孔子,因为自周文王之后,再也没有孔子这样懂得全面周礼的人了。
当然孔夫子很自信,一定是匡人搞错了,也相信匡人也是周朝后人,对周礼制度并不陌生。而阳虎只是一介武夫,根本不懂周礼制度,所以孔子只要全面展示周礼礼节,一定能化解误会,同时也通过这样在匡地好好传播正宗的周礼制度。临危不惧还如此,唯有超强信念方能如此淡定。
【原文】(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通译】
太宰问子贡说:“孔子是圣人吧?怎么懂的东西这么多呀?”子贡回答说:“这本是上天让孔子成为圣人的,所以多才多艺呀。”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呀?我是少年贫贱,所以会很多卑贱的技艺。真正圣人需要这么多技艺吗?不会多的。”
【学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少便要谋划生机,自然多学技艺是最好的出路,孔子自然也是有这样的经历。真正生于官宦之家的少年并不需要自己懂得太多就能跟好享受生活,必定不会刻苦于技艺的学习。
孔子后来知识渊博,学冠天下,又懂这么多生存之道。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孔子天生就是圣人。其实孔子也是一步步成就自己,即便学贯天下,也不忘生存技能,比如驾车射击,孔子也是样样都会。
通过吴国太宰和子贡的对话来引出孔子的自我认知,也是一种学问探究的方式。
【原文】(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通译】
子牢说:“孔子曾经说过是因为自己没想过做官,所以学了很多技艺。”
【学究】
一说子牢是孔子弟子,但并无实际记载,可见当时孔子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即便没有入册为徒,也欣然以为自己是孔子的弟子。
这里说到,孔子年少理想并不是做官,所以学习了很多生存的技能以谋生。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圣人,反对个人崇拜,只有把自己当成周礼的传播者,才能更好推广周礼制度。
【原文】(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通译】
孔子说:“我真的有知识吗?实在是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是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抓住问题的两端来揭示问题的所在罢了。”
【学究】
孔子很明白人生有崖而知识无涯,所以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有知识时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人穷其一生能懂多少东西呢?无非就是一些生存之道,仅此而已,不管你做什么或者在哪个位置,都一样。
孔子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孔子有一种解决问题的特别窍门,那就是不落两边只求中庸。一旦落入两边就会去向比较,分清是非,计较好坏,就会被事带走,进入对事物辨识的情绪之中,抑或求死理而忘却了自己的位置和目标。
唯有观察才能觉知,那么只有中庸才能化解问题,此刻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