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大家的积极性,从此次作业雨开始,优秀文章+优秀点评+最优最快小组长,都可以获得《得到》上听一本书的奖励。
先公布最优最快小组长获得者是:6组小组长—刘思宁。
然后公布优秀文章
作者:丁萍
编号:2042
作品:父母要做孩子的心理导师
推荐理由:文章主要讲孩子在学校受挫的的主要原因,以及父母作为孩子心理导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很用心的一篇文章。非常认同“家庭教育要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这一观点。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抗挫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从小培养。不过做孩子的心理导师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需要以身作则。
作者:张睿
编号:1977
作品:与其抱怨,不如装逼
推荐理由:文章给人的感觉很真实,虽然有点乱,但并没有阻止我读下去的欲望。文中夹杂着自己大量的思考,也将自己学习的东西运用其中。
标题看似装逼,其实文章不作,很真诚。值得借鉴。
作者:何坤灵
编号:2007
推荐理由:内容丰富,思维严谨。
作者:刘思宁
编号:2032
推荐理由: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应该没有之一。如果能提高学习效率,那就是提高人生效率。虽然学习必然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很多时间。但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更可能避免浪费时间。作者用3000字的分享,介绍了Learnig how to learn的重要知识点,让读者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中1个重要的概念:组块和组块的形成。
作者:杨宁
编号:2013
作品:什么是经验
推荐理由:通过自身实践,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经验进行了论述。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读者看完可以完成一次认知迭代。
优秀点评
点评作者:一生无忌
编号:007-1981
点评内容:看了你的文章,如何在发脾气的时候管住自己,收获很大。
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发脾气的深刻认识,很有见地。
后部分内容标题为在发脾气的时候管住自己,给出的方法却是启动元认知能力。
恕我直言,这是对发脾气的内在过程简单化了。事实上,文中的元认知能力启动在发脾气之后都能做到,但在应激激发到脾气爆发这段时间内却偏偏是启动不了,那个过程就像高速路上急转弯一样,每个人都想控制,却未必控制得住。就像佛家所说,就算看得破,还是躲不过。
要通过事后的反思来切断事发当时的习惯短路,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推荐理由:点评很用心,可见对所点评的文章的结构、内容有着整体的把握。并针对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值得作者和读者思考。
点评作者:红红
编号:1966
点评内容:@刘泽远|007-1993|践行读了你的巜再启航》,就想你为什么要辞职呢?于是又读了你的巜离职》好奇心顺便看了你好好帮两个陌生女人,被骗的那篇。三篇文章合起来对你有了大概的了解。首先祝贺你今年毕业了,从一个交学费的人变成了领工资的人的确是件值得祝贺的事。上班和上学最大的区别是上学只需对自己负责,而上班要对你所有工作任务负责。你文笔流畅,把事情叙述的很清楚。预祝你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
推荐理由:点评认真!有自己对文章作者的建议。用心!
点评作者:寸文哲
编号:1980
点评内容:@曾勇|007-2005|践行者 你以为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这句话我很有感触,因为身边最好的朋友就掉进了这个思维误区中了。朋友业务能力强,做事认真负责、主动积极,从研一我们进入实验室后,就被老师认定为我们这一届的“小领导”,被一位博士称为实验室的“万金油”,什么都会,什么都拿手。
但这一年多走下来,他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现在的举步维艰,作为朋友,我逐渐发现他的路越走越窄了。
他从今年5月份开始有了读博的想法,之后就逐渐开始准备,但不知道为什么,他走得很艰难、而且目前看来把握很小。为了读博写的那篇SCI论文,从6月初完稿到现在还没收到期刊反馈,中间反复修改、改投,处处为难。他很努力,也有能力,却一直很不顺。现在看来,他的所有不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他写论文时喜欢自己一个人琢磨,期间不借鉴别人论文成果,也不与别人交流讨论(要知道,这是做科研的基本要求啊),以至于最后写出的论文要么就是已被人研究过的,要不就是没有研究价值的。科研创新都是N+1的过程,他没有意识到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仅仅是自己琢磨,闭门造车,以至于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多少用处!这种做法就好比以小米加步枪,一味靠着一腔热血的打仗,往往碰得头破血流。
有时候当他给我说起自己的艰辛时感觉很心酸,觉得这是命:每次到人生的关键时刻,都处处不得志,左右牵绊。但其实,是他的思维方式出现问题了,所以往往事倍功半,处处失意。
所以,我们做事,努力很重要,思维方式更重要。
推荐理由:认真,用心
点评作者:黄海燕
编号:2030
点评内容:
看完你的文章感觉做你的孩子是件很幸福的事情。首先,你很有同理心,能理解情绪失控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心理上就不会抱怨这个现象,自然内心就能相对平和的来处理这个问题。并且,你懂得尊重孩子,顾及孩子面子,人就是这样,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有面子了一切好商量。总结的五点很好,事前可以通过和孩子讲规则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真失控了首先是要家长自己内心平静,即使是要沟通也要待孩子平静后再说,孩子平静下来了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事情结束后设定一个“小恶魔”角色既可以让孩子不会让孩子内心有负罪感也能鼓励孩子积极面对不好的情绪。看到你的文章让我想到Dr魏提到的搞定发脾气娃的三部曲:描述情绪——分析情绪——反思情绪。等孩子稍微平静后先引导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因为描述的时候其实大脑的思考和语言的使用有助于孩子理解自己情绪,安抚孩子平静。描述后引导孩子分析情绪,一起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最后是引导孩子反思整个过程,指出发脾气并不会解决问题,而是沟通才能解决问题。谢谢你的分享!
推荐理由:点评中有对文章的总结,这是对作者辛苦写文章的回应。评论者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介绍自己掌握的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