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四项基本功:
1.同感力。心理咨询的入门,靠同感力。
2.洞察力。心理咨询的进展,靠洞察力。
3.觉察力。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靠觉察力。
4、沟通力。心理咨询中的对话,靠沟通力。
同感力非常重要,心理咨询师在和来防者初始访谈中,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咨询师首先必须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维持良好的第一印象,靠的就是同感力的表达,如果没有良好的同感力,来防者会对咨询式产生阻抗,不利于进一步的咨询。
所谓同感,就是设身处地,以另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它以真诚和平等待人为先决条件。
同感,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
态度:对他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
能力:能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来表达。
操作角度:
能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意思,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
阿德勒对于同感的描述:穿上来访者的鞋子(站在来防者的立场上),来观察和感受来防者的体验。
岳晓东对于同感的描述:来访者说出上半句话,咨询师能够准确地说出下半句话。
同感力的三个意义:
1.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让来访者感到自己被理解,接纳和受到尊重。
3.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了解,使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缺乏同感力的表现:
1.来访者感到失望。
2.来访者觉得受到伤害。
3.影响来访者的自我探索。
4.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应。
如果咨询师做到了很好的同感,来访者的负性情绪得到了较好的宣泄,来访者能够感觉到被接纳、被尊重,也开始更多的开放自己和自我探索。
同感的是与不是:
同感很重要,但如果在运用中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同感的是与不是:
1.是平等的,不是同意。不是简单地同意来访者的看法。
2.是互动的,不是同情。同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似的反应;同感是平等的,共鸣似的反应。
3.是对来访者的感同身受的理解,不是移情。
移情被视为一种投射,往往只是移情者将自己内在的情感或心情转移到了某种对象那里,然后对其产生积极(比如依恋)或消极(比如憎恨)的感情。
4.是对来访者感受的由衷体会,不是模仿来访者感情,不是鹦鹉学舌。
不能只是机械的重复来防者的话。
既然同感力这么重要,那么如何在咨询中运用呢?同感需要五个步骤:
1.倾听。
全神贯注、不打断对方讲话、不做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
倾听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反应:点头、眼神示意,或者使用“嗯”,然后说出鼓励性的话语。
2.换位思考。
转换角度,真正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来防者。
用他的眼睛、头脑,去感知、去体验、去思维,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内心一样。
“他告诉我什么事情?我要是他我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3.信息整理。
能够适时地回到自己的世界,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从来访者那感知到的东西,进行整理。
4.信息反馈
向来访者作出反馈,用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作出反应,引领来访者做出感受,并作出进一步的思考。
5.同感检验。
留意来访者的反馈信息,是否感到自己被理解了。
必要时直接询问对方:“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了解了这么多同感力的知识,对比自身,我觉得自身的同感力还是有很大的缺失。
同感,不仅可以用在心理咨询中,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同感。记得在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时,第一次把同感应用到女儿身上,说出了女儿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女儿忘着我的那种惊喜的眼神,我至今还记得。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并没有持续不断地使用这种技能,反而是在肯定赞美孩子方面,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
昨天早晨,女儿在跟我抱怨,手机的闹钟太讨厌了,打扰了她的美梦。刚刚学过同感的知识,我试着同感女儿:“手机的闹钟响了,把你吵醒了,让你感觉到很烦恼,是吗?”从女儿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这种同感还是有效果的。
同感力,也需要刻意练习,在我的内心,给自己订了刻意练习的目标,争取让自己形成一种习惯性同感的思维模式。
同感力,不仅仅用在心理咨询中。
同感力, 用于日常生活中,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