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空间07 | 个性化、社会化与体系化原文摘抄:
1.最好是既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成为了自己,又适应了社会,也完成了社会化。
2.这些互联网创业者,在他们所得以成就的那个点上,都是在用本心做事。
3.关于职业发展,最初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起点,一个是出于本心热爱,一个是出于求生存。我认为可以说,前者主要是发自于生本能,而后者主要发自于死本能。
4.一个社会越是中心化、体系化,一个人就越容易为了生存而做职业选择;相反,一个社会越是去中心化、个性化,一个人就越容易为了兴趣而做职业选择。
———————————————————
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坦白讲,不是完全为了生存,但也不是完全为了兴趣,两者在选择中都占有一定比例。只是这个比例在一个个小的选择时,比例是动态调整的。
刚毕业找工作,对未来选择很迷茫,根本没有行业趋势及职业判断,只知道自己专业学出来有一种选择,可以做SAP实施顾问。刚好当时对这个软件也不排斥,谈不上兴趣,只能说让从事这方面工作,也挺好的。钱的话,没什么概念,毕业住家里吃家里,工资多少没很大影响。只是现在记得第一次领到工资那份神奇收获感,还是蛮开心的,虽然只有几百块。
第一次质的飞跃的选择是15年选择出来做独立顾问,那次选择兴趣成分多些,可能这份兴趣既包含工作中的,也包含工作以外,比如出差过程中的短暂旅行。
看网上说再好的婚姻也有几百次想离婚,再好的工作也有几百次想辞职。但对我而讲,因为选择相对较多,出现想撤的次数也有些。大部分是因为项目太扯淡,项目经理太扯皮,不高效。相反,那些确实能感受到为用户创造出来价值的项目,无论时间多紧张,难度有多大,都会一直坚持到底。
从业五年,印象最深刻感受到工作给我带来“很爽”的感觉有2次,第1次是负责50w+条数据的导入工作,那是一周连续每天干到十二点半,一个人同时开6台电脑导数,最后提前完成。那一刻,觉得特别爽,而这份爽是做其他事情体验不到的。但付出的代价是半边脑袋疼了半个月,在家休养了一两个月才好。第2次就是去年参与的那个项目,全国排名,我负责上海公司因为业务量大而难,用户要求又很高,哼哧哼哧干了3个月,也是每晚加班,压力特别大那几天早上得捂着胸口听到妹妹的鼓励,才能调节好去继续工作。但上线那天,收获到领导和用户的感谢,觉得还挺值得的。
说回到因为生存还是兴趣选择职业上,我一直觉得财富自由之前是生存主导,但一定也要有兴趣。这里的兴趣,我理解不是刚毕业时简单理解的喜欢,而是能在遇到特别难的坎儿时,你是否能借助这个兴趣选择继续。比如现在我们加班很多(996),经常一坐一上午一下午,水没来得及喝,刚好也省了去洗手间的时间。也有争论好多问题,资源不足,人员协调不好等问题,但支撑我们的是,希望月底产品上线后,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带来真正的价值。通过我们做的信息化产品,给他们带来价值,不论是提高工作效率,还是数据共享,亦或是数据分析看到问题本质,在我看来,我们的价值也能得以体现,这可能也就是他们说的科技赋能吧。这是目前我的兴趣所在,当然因为能做一些事,给他人带了价值,收获也很多。除了精神上的,物质方面也较之前好很多。
其实,每个阶段兴趣与生存都会有,但我们能做到遵从本心的话,一定要有兴趣。而兴趣也不是说能找到就能找到的,要去碰,去探索,去一点点接近。如果你问我真正兴趣是什么,坦白说,我还没找到呢。只是感觉离真正兴趣更接近了些,但还没有达到真正兴趣那里。没事,一点点做吧,总能找到的。
社会发展趋势,比如目前都在讲的区块链,就是去中心化的应用,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去中心化,相信你根据兴趣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