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儿著戏罗剎服共相惊怖喻: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座。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时彼伴中著罗刹衣者亦复寻逐,奔驰绝走。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处于烦恼饥俭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涂恶趣沟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尽,智慧明晓,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以我见故,烦恼所逐;
生死夜尽,智慧明晓。
有句被用烂了但并不一定明白的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越来越觉得,真的是这样。
如果身边有人被我深度排斥,那人不过是我身上没有发展出来的部分,我把这些特质掩盖起来,他们是我不接受的不敢示人的部分。
如果身边有人是我极度欣赏的,那人表现的不过是我身上发展出来或者我允许发展出来的部分特质,也就是说你欣赏的那人的优点,你其实都有,只要继续发展就好。
所以,当我讨厌某人的时候,我要知道那里没有别人,有的只是一堆特质,我掩盖的我特质,掩盖住它们让我活成今天的样子,里面是否有些可以令我生活得更好的特质,我可以让它们出来见光?当我允许了,接受了自己这部分,对面人也就不讨厌了。那里本没有人。
而喜欢,对面站着的就是我接受的允许自己成为的样子。而且喜欢的能量是彼此相互传递的。我曾超级喜欢一位高雄参加课程时的翻译,四十左右大女孩儿,未婚,齐颈短发,皮肤白皙,四肢细长,衣着干净利落,翻译一板一眼,台北话有腔有调,还是若干著名星座书籍的翻译。她的一举一动我都好喜欢,后来我在某次练习过后身体反应明显,结束后有些不适,她主动提出陪我在花园走走,我们两个四十多的女人就那样聊着,我说你知道吗我好喜欢你,她说“我知道,每次我在课上翻译不出来紧张的时候,我就会看你的眼睛,你是我的资源。”
所以,既然故事里说哪个也不是真我,何不放飞一下,选择一个自己想要的状态,当下成为。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昔有故屋,人谓此室常有恶鬼,皆悉怖畏,不敢寝息。时有一人,自谓大胆,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卧一宿。”即入宿止。后有一人,自谓胆勇胜于前人,复闻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即欲入中,排门将前。时先入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在后来者复谓有鬼。二人斗争,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一切世人,亦复如是。因缘暂会,无有宰主,一一推析,谁是我者?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净如彼二人,等无差别。
这个故事也提到“真我”。我们对自己都有些认为:我是这样的人,我不是那样的人,我能做这些,我做不到那些。这很多限制性信念给自己贴了标签,如同封印,镇住了那只猴子。门里门外推门玩儿的两个人,就像是我们想要追求幸福又羁绊于无明的两种状态,终其一生在对抗,生死夜尽,智慧明晓。
五百欢喜丸喻: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频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诈语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与尔。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并及财宝,驱向彼国。时彼国王多将人众案迹来逐,会于中路值于彼王。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贼,共相斫射。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马及以珍宝来投王国。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时欣然,叹未曾有。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大赐珍宝,封以聚落。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服信。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逾越旧臣?”远人闻已,而作是言:“谁有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技能。”旧人愕然,无敢敌者。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师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师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作是议已,便白于王。王闻是已,给赐刀杖,寻即遣之。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师子所。师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远人惊怖,即便上树。师子张口仰头向树。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师子口。师子寻死。尔时远人欢喜踊跃,来白于王。王倍宠遇。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其妇人欢喜丸者,喻不净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识;至他国者,喻于诸天;杀群贼者,喻得须陀沮,强断五欲并诸烦恼;遇彼国王者,喻遭值贤圣;国旧人等生嫉妒者,喻诸外道见有智者能断烦恼及以五欲,便生诽谤,言无此事;远人激厉而言旧臣无能与我共为敌者,喻于外道无敢抗衡;杀师子者,喻破恶魔,既断烦恼,又伏恶魔,便得无著道果封赏;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强。其于初时虽无净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不净之施犹尚如此,况复善心欢喜布施?是故应当于福田所,勤心修施。
这个故事本身就好长了,我就简单一个问题:如果他妻子一开始是清净心布施,给做的五百个没有毒药的欢喜丸,会有怎样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