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思心舞
【个案总体情况】
本次团督的案主是18岁的大学生,早期有被忽略、被分离,跟父母关系紧张、暴力相向,在第一次咨询中就与父亲发生强烈冲突,要求父母给他认错。在咨询过程中纠缠咨询师,不离开咨询、又对咨询师有语言攻击,咨询师判断此案主有边缘性人格障碍,感觉进行下去有困难和问题,希望转介,并提交督导,希望更清晰的理解个案并获得下一步的指导。
D老师对个案的总体指导是:及时搞清楚问题、提供可能的原因解释;分解问题,具体化;要有理论框架,为分析和解释提供理论依据。D老师预先批改咨询报告是个很独特的方式,感谢D老师的认真,能够让受督者得到很明确的反馈。我也希望在后续能提交自己的个案得到D老师的指导。
【咨询理论/技术/方法】
1、咨询前期要形成个案评估与概念化
督导强调咨询过程需要理论支撑,形成假设(概念化过程),一般在前三次要搜集好原生家庭相关信息,评估中要关注咨询过程而不是直接谈主观结论,咨询报告需要提供细节,要有连贯性,这些细节和逻辑要体现在咨询报告中。
2、对来访者言行不评判、干预但要理解背后动机
督导指出对来访者的外在的打扮、行为(比如来访者压低帽檐、说话断续等),(如果没有危险),咨询师要尊重,不应评判和干预,但可以询问为什么,背后都有他的动机和目的。
3、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精神病学基础知识,能敏感判断异常
来访者如果出现猥琐的语言、行为等等,不要忽略,要注意其知识背景、思维和逻辑等,及时发现异常和风险。该个案在第十二次以后,体现出很多危险信号、异常行为,比如提及对妈妈的冲动和攻击、半夜叫醒同学暴露隐私、三十分钟演讲式发言(咨询室控诉父母、课堂发言等)、微信上对咨询师的攻击和威胁语言等等。
【个案概念化】
1、老师推荐《个案的概念化与治疗方案》(贾晓明),强调了理论框架和概念化的重要性。
2、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的判断
需要了解什么时候出现、相关成因。人格障碍是没有时间界限,是从小发展起来的,而这个个案中的人格障碍判断依据不足,表现为情感爆发,属于精神分裂的症状,可能属于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特征不明确(没有妄想特征,但行为异常),防御机制原始、幼稚。
【自我成长与经验学习】
此个案及督导分享的相关经验对于咨询师的职业伦理和自我保护有警示:
1、明确和坚持设置,不轻易迁就来访者
除非是危机干预,在一般的设置调整的处理上需要跟来访者充分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但不随意改变设置,咨询师要建立维护设置的威信,不被来访者控制。
2、及时判断异常,主动、及时、果断地进行转介处理
判断异常,果断、及时地通知监护人、进行汇报和转介,知会监护人,在必要时,组织对相关人员的“告知”(此个案中的最后一次咨询应视为“告知”)。
3、安全第一,咨询师要注意自我保护
咨询师要注意环境上、行为上的安全保护原则:包括物理(60厘米距离)和心理上的界限,要主动处理而不是被动等待;通过记录、报告、正式邮件等留下证据;尽量不提供手机和微信给来访者。
【咨询建议】
咨询师很负责任,可能因为是学校心理老师,难以完全清晰边界,在处理上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最后仍然做了正确的决定。通过本次督导课,真心希望与受督老师及其他同行同学共勉:首先要通过设置和边界保护好自己,建立恰当的咨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