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意”已经写过一次了,最近又陆续搜集了一些,录为“二编”。
先看赖少其(1915-2000)先生一副:
石瘦梅新花数点,月明风静鹤双栖。
冬欲尽,梅欲开,新花几点迎春来;月儿明,风儿静,鹤儿双栖万籁宁。
看款识可知,这个内容伊秉绶先生曾写过。
细细推敲文辞,“梅枯”的“枯”字虽可表示梅花始开未开、枝头依然萧疏的景象,但难免过于冷凄了。如改为“新”字,或许能更温暖一点吧。窃以为——用“石”之“瘦”来表示残冬的冷凄已经足够了。
由“石”之“瘦”,到“梅”之“新”,再到“花数点”,层层递进,正好表现了严冬将逝去,新春正归来。
此联之惬意,正如东坡之《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接着看王福厂(1879-1960)先生一副:
鼓棹正逢江雪霁,卷帘却对海棠开。
“雪霁”就是雪后天晴,这种惬意大家都领略过吧。此时再“鼓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岂不是更加惬意?
下联则是另一番景象——晨起欲挥中山颖,卷帘忽见海棠开。
下面看傅增湘(1872-1949)先生一副:
水鸣山籁,风奏松琴,银浦流云初度月;
酒滴炉香,花围座暖,玉堂仙骨气如春。
这一副写得真是百花锦簇,百祥云集,既见富贵之尊,又得林泉之逸。
“水鸣山籁”、“风奏松琴”都是自然界悦耳的声音,“银浦流云初度月”则是自然界悦目的美景。上联可以说是在旅夜惬意地欣赏着自然之美。
“酒滴炉香”、“花围座暖”皆为家居时嗅觉与视觉的享受,“玉堂仙骨气如春”则是以人作为主体对这些享受做出的综合表达。下联可以说是在平日惬意地陶醉于家居之美。
接着看杨守敬(1839-1915)先生一副:
蝶衔红蕊蜂衔粉,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联为集唐人诗句联。上联出自李商隐,下联出自白居易。上联是春日生机,蝶乱蜂喧;下联是清夜宁静,月新露莹。一动一静,两种惬意。
联语中还有用其他诗句来对“蝶衔红蕊蜂衔粉”的,比如清人洪亮吉曾选唐人项斯的“鱼在深渊鸟在云”来对。这样一对,又成另一种意境了——
蝶衔红蕊蜂衔粉,鱼在深渊鸟在云。
上联似在嘲笑庸人瞎忙、追名逐利,下联则在标榜高士隐逸、自在无覊。
那这些诗句的原意是什么呢?先看李商隐的《春日》:
欲入卢家白玉堂,新春催破舞衣裳。
蝶衔红蕊蜂衔粉,共助青楼一日忙。
李商隐表面上在写春日,其实是感叹自己在权贵手下做幕僚,终日忙碌、混衣谋食,而却得不到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再看项斯的《赠别》:
鱼在深渊鸟在云,从来只得影相亲。
他时纵有逢君处,应作人间白发身。
项斯这一首则是别离诗,将自己和友人比作“鱼”和“鸟”,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见上一面真不容易。
大家看,语言环境不一样了,诗句的意思也就跟着变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下面看顾廷龙(1904-1998)先生一副:
开窗梅月白,欹枕竹风清。
“梅”、“月”、“竹”、“风”,都是中国传统文人追寻惬意的寻常道具。生年不满百,何必千岁忧。梅竹与风月,送乐到心头。西方人老讲我们缺少(西方文化中的)悲剧精神,或许是因为我们善于寻找快乐吧。
有句话讲:生活的意义就是——当你看穿它的无奈之后,还依然能虔诚地热爱它。讲这句话的人认为——在此悲观之上的乐观才是有深度的乐观。这或许有道理吧。但我觉得,快乐从来就没有深浅之分。老舍悲剧式的幽默固然可敬,但林语堂喜剧式的幽默难道不更为可亲?如果有人能骗得我一生快乐,那才正是我求之不得的呢!
接着看华世奎(1863-1942)先生一副:
春卧瓮边听酒熟,露吟庭际待花开。
这一副上联有点俏皮了——等不及了,口水都快出来了,有点小孩子的天真模样,“心急要吃热豆腐”。下联则比较文雅一些,但还是在期待、在企盼那一份惬意尽快到来。
下面这一副有点意思,书写者有两人,一是吴熙载(1799-1870),一是李鸿章(1823-1901):
酒瓶在手六国印,花影上身壹品衣。
手里提着酒瓶,就好像苏秦拎着六国宰相的大印一般不可一世;花的影子映照在衣服上,就好像穿上了一品官的官服一样牛气冲天。
对吴熙载先生这样的布衣文人来说,这可以看作是在想象中得到了富贵的满足;而对李鸿章先生这样的一品卿相来说,或许可以看作是对名利的淡然处之吧。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