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好!
昨天我非常开心,因为在过去的阅读中,我一直存在着一个疑惑,昨天晚上群里的家长朋友帮我解答了这个问题。后来的讨论大家也都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每个参与者都有收获有启发。所以我更加庆幸这一次改用这种共读+分享+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群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大家有了更多的互动,我从大家那里也学到好多。在此向大家表达感谢。
科恩博士把游戏的意义分成浅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游戏的浅层意义昨天我们已经读过了。游戏的深层意义科恩博士总结出三个:1.培育亲密,不再孤寂。2.培育自信,不再无力。3.重返快乐,不再悲伤。今天我们读第一个:培育亲密,不再孤寂。
科恩博士说,游戏一直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人们在玩游戏时,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培养出亲密的感情。这在孩子表现良好或者我们很有耐心的时候都能体现出来,尤其是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效果最好。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而事实上我们还会遇到其他情况。
科恩博士列举了这些情况:有些孩子孤独时会默默躲在角落里,与人相处时变得蛮不讲理、横行霸道。有些孩子倍感孤独时,可能看上去精神萎靡,少年暮气,也可能极度亢奋,坐立不安,做什么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他们的不安和恼怒甚至惹人生厌,大人最有可能的反应是生气或者担忧。
孩子有类似的行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家长有时我也会表现出生气和担忧,甚至深深的挫败感。但是科恩博士说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在表达他们内心深处所掩藏的痛苦,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这些时候通常是我们作为父母觉得最难处理的时候。我们可能惩罚、训斥、或者撒手不管。其实我们自己也知道 这并不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只是我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了。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科恩博士当然推荐游戏力这种解决方式啦。
科恩博士举了两个运用游戏力来处理这种情况的例子。一个就是在他生气的时候,女儿和他玩”假装生气“的游戏。他把心中的怒气发泄出来,但因为是用“假装”的方式,所以不会伤害到女儿。女儿反而觉得很好玩,而游戏的过程中科恩博士也发现很快自己的怒火就不见了。
我也和女儿玩过这种假装游戏。有时女儿的行为让我感到生气,其实那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是孩子的好奇心和爱玩的天性使然,只不过那时我的耐心不够不能容忍。于是我就会说:“哎呀!现在我很生气,好想打某个小孩的屁股。”女儿就调皮地撅起屁股,然后我就假装很生气地打几下。有时还把自己的不满和愤怒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会夸张地说:“这个小孩真的让我好生气,我要把她的屁股打开花。”女儿就一边挨打一边咯咯地笑。和科恩博士说的一样,我的怒气很快就不见了。之后我的耐心和包容心又都回来了。这种处理方式对我和女儿的关系不仅没有伤害,反而因为有趣的互动和肢体接触,最后两个人的关系反而变得更亲密了。
读过一些关于情绪的书之后,我对这个游戏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这些书中我了解到:让你感觉不舒服的情绪到来的时候,如果你能觉察它,承认它,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释放它,那么这些情绪很快就会流走。然后让你感觉平静或者舒服的情绪才能出现。
如果你一直压制着那些令你感觉不舒服的情绪,那么等这些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一种有杀伤力的方式爆发出来。我相信我们都有过情绪爆发的经历也见过其他人情绪爆发的状况。那真的会伤人伤己。不过每次情绪爆发之后,我们也会慢慢恢复平静,让我们感觉不错的情绪又慢慢会来到。只不过和前一种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有破坏性。所以假装生气是一个很不错的处理情绪的一个方法。如果以后你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感觉生气,不妨试一试。用这种假装的方式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后,你会更好地帮助孩子处理他的情绪和问题。
这部分的结尾有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应用游戏力的例子。这个事例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呢?它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大家可以思考并在群里继续交流讨论。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