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一场莫奈的3D画展,没错,就是类似故宫博物院把雍正爷画像做成“朕也是个美男子”动图的那个意思,重点是莫奈,我最喜欢的画家(没有之一)。看完秀之后感觉自己眼前好像有灵光闪现,碰巧有个朋友找我闲聊,忙跟人叨咕说想写一篇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文章。
我的朋友有不少是神一级的,补刀手,这位碰巧就是其中之一,没等人絮叨完直接DuangDuang来了两下:你不造吗,没看过朱军的节目?跟那聊艺术的都是大师好不好?!还有,你昨天半夜痛哭了吗,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晓得吗?
好吧,当天深夜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损友痛哭了一场,然后决定今天跟看文章的诸位一起,聊聊艺术、谈谈人生、扮扮大师……
前面说过了,莫奈是我的最爱,为何是最爱容我先啰嗦几分钟。在咱牙牙学语时家里挂着几幅中堂,中间的大画好像没名字,内容大概是长亭扁舟、抚琴听涛之类的,左右各有两幅配画。
我怀疑老娘那时可能是想培养我说相声吧,从刚会崩字儿起就让死背画的名字,非常之拗口,背得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喜鹊闹梅、银雉恋菊、鸽伴牡丹、鸳鸯戏荷(泣血ing…..)。感谢母上大人,拜报菜、报画名所赐,长大以后我的口齿勉强称得上利索,可是小孩子的眼光普遍艳俗,就喜欢桃红柳绿,对着这几幅画我总觉得它们是自来旧、没上完色,再加上那些千锤百炼才背会的名字,国画给我的感觉是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比较难以亲近。
不过,跟紧随其后的西洋画比起来,曲高和寡还真就不算什么,记得是上小学时,我无意间在画册上看到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感觉是:不,会,再,爱,了。想想也是,控诉战争的作品,凌乱、变形的组合,原本就要表现分裂、痛苦啥的,自然讨不了孩子的喜欢,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尽管也看到了古典画派的精致,但我潜意识里还是自带上了西洋画等于“压抑、疯狂”的偏见,不自觉的排斥,直到,莫奈的出现。
到这里为止都还像是真爱粉的叙述方式:之前的都不好、千帆过尽、这时偶像闪亮登场、一见倾心、万马奔腾....我也想这样写下去,戏才够足,BUT,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我忘了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莫奈的作品,可以肯定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是看过了(电影里有,有兴趣的复习),可知初见并没有多么神奇,长大些看到“睡莲”觉得还算浪漫,顶破天也就是想到咱们自己诗人那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就没然后了。然而,一次机缘巧合,我看到了一些印象派的真品画作,瞬时觉得跟画册上看到的感觉不一样,那些层层叠叠变幻、融合着的色彩,画面立体、富有活力,仿佛能够反射出光线来,一秒钟被打动。
对能够细致描绘出毛细血管的古典画派我比较无感,最多感慨一下技法超群,这也好理解,外行看热闹,毕竟都是有单反的时代了,就是画出个八百万像素的画来也没那么大冲击力,况且古典派不是正式八经的肖像就是耶稣诞生之类的宗教大画,美则美矣,但咱这种上课爱走神的很容易出戏以为又翻开了中学课本。
印象派就不同了,那些不知如何构建出来的层次和色彩让我觉得惊叹,通过光影映射捕捉出的瞬间好像是跳跃着的,又像是静止永恒的,那些笔触有着粗糙的边缘,可一笔带过的部分却好像更能激发出人的无限想象,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说古典派像我们的工笔画,那么印象派更像色彩明快的写意画,颜色满满却还有留白的效果,很有点“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意境。
我很稀罕这个feel,开始关注印象派以后,莫奈终于以真爱的姿态登场了,他常常用淡淡的蓝、粉、紫、灰做阴影或背景来铺陈画面,画中的世界往往是朦胧、明艳的,浪漫的色调、梦幻的感觉。“日出”、“睡莲”、“干草堆”这类印象派擅长表现的风景画就不聊了,那种光影结合、色彩变幻有目共睹,作为非艺术专业文科生,我想说说“撑洋伞的女人”。
“撑洋伞的女人”有三幅,最著名的是第一副,描绘了画家的妻子卡米尔,画中的卡米尔手撑遮阳伞站在高处回首而望,面纱下一张俏脸若隐若现,身后是蓝天和绚丽的云朵,随风飘动的裙裾上泛着云霞一般的光晕,整个人美的像女神,亮的让人想眯起眼睛。这就是莫奈,展现着唯美和光芒。
卡米尔辞世以后,失去挚爱的莫奈再也没有画过女性的面孔,是的,能把一个人画的如此美妙,想必是因为对她充满了无可替代的爱意吧,好在这个世界还多姿多彩,莫奈打造出了自己的花园,种满各式各样的花朵,小桥、睡莲、鸷尾花.....他通过作画延续着内心的美好,抵御着两任妻子和儿子离世的创伤。我想,莫奈是敏感的,不然捕捉不到那些独一无二的瞬间,莫奈也一定是坚强的,否则无法在几近失明的时候仍然手握画笔,保持精神上的希望。他有一双爱的眼睛,足以发现、描摹出自然和人世的美好。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莫奈的画大概是最好的诠释,那感觉有些像加了滤镜、增强对比度后的照片,既渲染了美又不至于做作。他记录下转瞬即逝的风景,而这些让人倾倒的画面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常常没有注意过阳光照射在树叶上时叶面好似繁星点点的亮光,没有发现远远的与天空接壤的林地还透着曼妙的灰蓝……..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天我坐在两三米高的电子屏幕前,静静看莫奈的画活起来,晨雾中粼粼的江面、星光下荡漾的睡莲、小径上斑斓的玫瑰......很多时候,我们把艺术当成高雅的代名词,把听音乐会、看画展视为高素质的表现,可是在我眼中,艺术,更像是对人世美好的提炼,水流鸟鸣之声激发出音律、草长莺飞之姿引动了绘画、风摆柳扶之态演绎成舞蹈、人生悲欢打磨出文学。
诚然,艺术家们有自己的鉴赏标准,但我等凡夫俗子也是天然就可以凭感觉欣赏艺术的,不必太拘泥于懂不懂流派、技法,有一颗爱自然、追求美的心就可以了。吃饭可以有酸甜苦辣不同的口味,有欣赏不动的艺术作品更没什么可丢份儿的,听不懂贝多芬的大爷能唱一出激越的大戏,搞不清黄金分割的大婶儿可以剪一手精巧的窗花,风格有别难易不同而已,喜欢就好,不必刻意贬低或者神话。
看莫奈的画,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人喜欢讲的天人合一,也许,这种需要不断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可以从亲近艺术作品开始。有人评价真实的莫奈花园杂乱无章,但这样自由、不求规则的设计却给了画家无限灵感、催生出无数佳作,我们不妨也试着以一颗孩童的心去看画作,抛却以往经验没有束缚走进画中的世界,停下思考,专注感受日常中忽略掉的一切,感受变化感受存在,融入自然、融入生活、忘却自我的那一瞬间,也许就已经触碰到了巅峰的一角。
生活中,既有拿不出自己作品的批评家,也有没念几年书却写出巨著的作者,琴棋可以怡情、书画能够明志,不必精通,无须仰视,跟着自己的感觉心意去走就好,艺术,与其设定成少数人玩赏的奢侈品,不如返璞归真还原为抚慰普罗大众的美好。
诸位大师,这就是我眼中的艺术与人生,与你们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