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传统思维定势中常有这样一个认知,我们离开了学校,于是我们的读书生涯就结束了,我们就不用读了,认为我们读的书已经够多了,并且可以完全满足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可是事实又是怎样呢,这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
从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生涯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大学,十几年的学习让我们接触了很多的课本,也读了不少书,学了不少知识,可是这些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以后工作生活中也不一定能用到或者行之有效。但读书生涯的学习也有他的效用。
读书生涯的学习如同打地基一般,主要为规范我们年幼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指导了我们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及给予我们基本的做人准则。可是光打了地基,不往上垒,房子怎么盖得起来呢?如何能遮风挡雨呢?
如果停留在现有的知识结构上,怎么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呢,互联、移动互联、物联、互联网+、VR、大数据、云数据、无人汽车、氦气球上网计划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以前学生时代所能学到的,而这些却在颠覆着我们的认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撒开脚步去追,怎么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呢。
最近公司给我们发了几本书,其实也正是想打造一个学习型公司吧,有管理类、工具类还有人文情怀类。我对这样的文化是持欢迎态度的,学习氛围带动起来,不仅能提高个人的素质,而且可以彰显公司的企业文化氛围,打造学习型公司文化,并且反过来促进公司的管理、技术进步与革新。其实这是三好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读书总是需要收获的,如果没有输出的压力,而输入绝大多数是没有动力的,书总归是要读的,而不是摊在哪里停灰尘。如果能从中吸取一两个知识用到工作、生活中都是很不错的,毕竟你的输入已经有了输出。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多读书有坏处么?恐怕也是没有坏处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的升华,这正是读书的带来的最大的好处,而不仅仅是“颜如玉,黄金屋”这些。读书就好比和一位长者在聊天,他诉说着他的情怀,而你走进他的心里,去听一听、看一看他的情怀,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知识、经验、教训等,这是拿钱也买不来的啊,作者把自己的知识、思想通过书本的形式展示出来,给我们已心灵的震撼。
并且当我们愤怒、抱怨、无助的时候,我们不是可以读读书,给自己找找方向么。没有我们找不到,只有我们不去找,停留过去的无知、盲目的自信,不如回过头来,拿起我们丢弃已久的书本。静下来,这时你就会找到你自己,找到迷失了的自己。
读书至死,学习到老,你的起点就是别人奋斗的终点。没有什么晚不晚的,只要行动起来总比整天抱怨、浪费生命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