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总说:我希望大家能够从下面这几个角度思考:
1.哪里不能接受
2.为什么不能接受
3.能否达成共识
4.如何达成共识
……
这些问题考虑过,最后才有可能谈【如何应对】~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包含了结构化思维,桃总一下子就扔出了what,why,how。
1.什么观点是我接受不了的呢,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你看重的东西我未必认同,同样的,我所看重的东西你也未必认可,所以我觉得这个场景可能会发生在价值观层面的讨论上。(比如我喜欢读书,但是有人不喜欢也不认为读书有用)
2.对方的观点一定是跟我当下的认知相悖的(原因),恩,记起来一个事,有人说“女孩子工作稳定简单就可以了,以后不都相夫教子嘛”,听到这个观点我就特别不同意,女孩子就不能追求自己的事业吗,我说我得好好修行自己;对方说TA不认同“修行”这个词,搞得跟佛学似的,对不起,我也不能认同你这句话,生活中的大小事皆是修行,我说的修行并不是说崇尚佛学,而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过程。
3.能否达成共识?我想我会据理力争,【辩论而不评判】保留自己意见,但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的感受,毕竟朋友或伙伴之间的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不是为了争执,而且也实在没必要争对错。这个世界因为不同而精彩,所以我觉得能不能达成共识不是那么重要,毕竟别人怎么想我们怎么活真的不重要。
4.如何达成共识?这个问题,很明显是个沟通问题。把跟小荻老师学沟通的招数搬过来,我们遇到的80%以上的问题,基本上是沟通问题;我们遇到80%以上的沟通问题,基本上是逻辑问题。沟通三要素:目标,对象和观点。通常情况下,我们跟人沟通的目标一共就两种:1.影响对方思维;2.影响对方行为。
沟通有三个层面:事实、情绪和意图。我们往往被情绪左右,忽略事实,看不到意图。沟通的时候,如果我们能马上共情对方的意图,沟通就会有效得多。
我觉得这三个层面在任何时候的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通常看到一个观点,觉得【对方怎么会问这种问题呢,不是同一个概念吗】,瞬间产生了情绪,心想“这没必要问吧”,“问的问题好奇怪啊”,而当我回复过去,对方说【之前遇到过其中一个行不通的情况】,我这才理解对方“哦,还有这样”,然后反思自己刚刚的思维的一个误区,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忽视了产生问题的本质。
仔细想想,这两个事物虽然概念一样,但是形式的确不一样,后一个更加正式,属于标准格式,所以才适用于更正式的场合,这是事实。一番沟通之后,我们的目的才算真正达成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先不要急着否定对方,而是问问看“为什么会这样问”“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再做出判断,这样思考更全面。
沟通能力越来越受重视了,我想这也是结构化思考的重要性。结构化思维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了有效沟通。什么是结构化思维?所谓结构化思维,其实就是思考问题的一种范式和套路或方法。结构化思维是咨询顾问最经常提及和运用的,比如这个问题该如何分析,从哪几个维度分析?如果初步确定了3个维度,那这3个是不重不漏的么?
更多内容: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11440#answer-284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