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杨辉:
杨辉是南宋末(13世纪)钱塘(杭州)人,数学家兼数学教育家。
杨辉一生著述甚丰,计有五种21卷,它们是:《详解九章算法》12卷(1261)、《日用算术》2卷(1262)、《乘除通变本末》3卷(1274)、《田亩比类乘除捷法》2卷(1275)、《续古摘奇算法》2卷(1275).
杨辉的著作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深入浅出,文笔流畅,图文并茂,便于教学和民间流传;二是广泛引用前代数学典籍精华,以致一些数学家的原著虽已失传,但其主要内容通过杨辉的书得以保存下来。
杨辉最重要的著作是《详解九章算法》。为了使《九章算术》便于自学,杨辉对该书的246个问题中较难的80题做了详解,并增添了“图解、乘除算法和纂类”三卷。
“详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解题”,即解释题意、名词术语,校勘文字,并对题目做出评注;二是“细草”,即详细的解题过程及必要的图示;三是“比类”,即增选与原题算法相同或类似的例题进行对照分析。
“纂类”是把《九章算术》中的全部问题按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顺序重新整理分类。
在《详解九章算法》中载有一张珍贵的图形—“开方作法本源”图。

杨辉注释说,这张图是贾宪(11世纪)创造的,原载于《释锁算书》(已失传)中。
这张图实际上是一个二项式展开式的系数表,它包括了0次到6次二项式的全部系数。这些展开式用现代数学符号表示就是:

后来,元朝的朱世杰把他扩展为“古法七乘方图”,载于《四元玉鉴》一书中。
贾宪制作这张表进行开方运算,因其形似三角形,因此我们称之为“贾宪三角形”。
欧洲人一般称它为“帕斯卡三角形”,认为是法国科学家帕斯卡(1623-1662)首创的,实际上贾宪制作这张表的时间比帕斯卡早大约600年。
杨辉在数学教育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特别重视数学的普及教育,亲手编写了多种教材并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安排上,他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乘除通变本末》一书中,他为初学者制订了“习算纲目”,列出了学习内容,先后顺序及进度安排等,这是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
杨辉很注意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他在《日用算法》中提出:“以乘除加减为法,称斗尺田为问;用法必载源流,命题须则实有”。
他要求数学教学的内容必须联系实际,应以社会实践中提出的计算问题为主。这正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在教学方法方面,杨辉注意深入浅出,直观形象。他很注意讲清题意,在《详解九章算法》中加了“解题”一项,要学习者“全要认题之主意”,避免误解题意而出错。
在该书中还特意增加了一卷图形,有些题目既有“题图”,又有“法图”,直观形象,让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他又注重引导与启发,他说“好学君子自动触类而考,何必尽传”。
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倡熟读精思,融会贯通。他主张学习要在广博的基础上深入,对各种算法应分门别类地仔细钻研,消化理解并广泛熟悉它们的各种应用,反对死记硬背。
对于培养计算能力,杨辉很强调要“多练”。每个学习单元他都规定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认为这样可以“庶久而无失念”。
他对做练习与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夫学算者题从法取,法将题验,凡欲明一法,必设一题”。他还要求习题应具有典型性,起到“举一(例)而三隅反”的作用。
杨辉治学严谨,在教学上一丝不苟。他对学习中的细小环节也不放过,特别是容易忽视或出错的地方,他在书中都反复强调,并列为学习的重点。
作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数学教育家,杨辉提出的这些教育原则和主张至今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