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1.0——除了人之外的一切生物
1.0的生命轨迹受制于基因,基因决定了它们的硬件和软件;
作为设置好的程序,1.0的生命不过就是这个程序的展开而已,没有任何自主性;
生命1.0是“一个遵守自然律约束的生命体”。
比如大马哈鱼、十七年蝉表现出的行为,用我们人类的眼光来看好像跟道德有关,比如自我牺牲或者勇敢等等,其实这只是人类投射上去的——它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被看不见的程序所操纵的。
人作为动物也会遵循生命1.0的规律,比如我们吃甜的东西,其实也包含着一个“阴谋”:甜作为一种探测机制,不过是高热量食物发出的一种界面友好的信息,但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信息,以为是自己喜欢甜,但实际上是大自然让你去吃。人的食欲性欲等一些本能都不过是大自然的狡黠和诡计,是让你去完成某个任务。
在充斥着1.0版生物的自然界里,如果把它们的生命动力理解为发条的话,那大自然早已给它上了发条,它的生命从始至终受这个发条驱使,而一旦完成任务,大自然也就不需要再上发条了。
2、生命2.0——人的生命
生命2.0和1.0的最大差别是:人的发条发生了变化。
如果动物只有一个发条的话,人至少有两个发条——“文化”就是人行为的另外一个发条。
文化赋予了我们一种意义:穿什么服装,开什么车,交往什么样的圈子等等,这都是文化在我们身上加的一根发条,一旦拧上,我们的行为就自然受它驱使并为它奋斗——对人来说,“意义”真的是很有意义的。
一方面,大自然给我们设定了好多发条驱使我们行动;另一方面,按照泰格马克(Max Tegmark)的说法:生命2.0是硬件不变,但软件会经常变。这里的“软件”就是文化,比如“代沟”——我们头脑中装的文化版本不一样就会导致代沟。
3、生命3.0——人工智能
按照泰格马克的说法,生命3.0是软硬件都会快速更新的人工智能(人是碳基的智能生物,人工智能是硅基的智能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