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写作营的相遇,也是在我生活和心路都不顺的时候。在西西弗书店翻开了蓑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本书,短短那么几分钟,看到蓑依写作营的事。我马上打开手机搜索了微信作者”蓑依“,因为蓑依书里的写作营不正是我寻寻觅觅多年想要参加的嘛?
少时有当作家的梦,应该是从看一本《平凡的世界》开始的,当时年龄小小的我看完后就想:他既然可以写出这么生活化的小说来,这种生活化和我生活的农村环镜太像了!要是我也能把我生活的邻里点滴写成一本书,那该多好。
我就是这么想了到了现在,哪怕中途因为生活曾忘记了梦想,但是某些东西,就是会在点出的时候她就灌满胸腔。那个出书的梦想到了如今而立之年,历经了生活的种种悲喜杂陈,在我心中更加强烈了。因为我觉得如我这般平凡人身上有着很多很多讲起来如鸡毛蒜皮,却是生活起起落落的故事。我就是想出一本书,虽然至今也没有提纲,但是生活的积累已经在我的脑海里零乱的四处生长。
所以我没有经过任何犹豫的加入了写作营。也同时加入了蓑依的写作私教课。我想是带着我的梦想的。
如果只是五天写一篇文章,我想对于我来说是简单的。随处而来的感想抒发,半个小时便能有文章了,但是这些只是自己的观点和心路历程罢了。
让我稍有点吃力的是上蓑依的私教课,需要2天写1篇文章,第3天批改。一共一个月时间。我的课却因为工作原因拖拉到了一个半月,我总共写了13篇文章字数从1500-3000字左右。
前期带着满腔的热忱的时候,似乎并不太难。但是那段时间正好公司调整策略做直播,工作上我几乎隔一天就加班到零晨12点以后才下班回家。这样我用来写作的时间就特别吃力了。哪怕早下班,陪女儿睡觉完大概10:30分上下了,才能爬起来坐在电脑前完成作业。
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我想最难的是是思维和文章的素材。我不爱看娱乐新闻,不看政治,网络自媒体读得也少,除了偶尔想起刷刷微博,连抖音我也不太看。所以遇到需要文章素材,我只能一次一次的百度案例。
在电脑前案例搜着搜着心就分了。加上工作忙碌在写作上我就拖延了。在内心里有一种抵搞的情绪:靠这样的拼拼凑凑的文章我实在连自己都不想下笔了,人最难的莫过于你不想不愿意,但是却不得不动笔吧?所以,这私课的13篇文章,几乎有一半我是深耕到凌晨2点多才完成的不甚理想。
我渐渐感觉到了吃力,重重的压力袭来,我跟自己较起劲来,写作的拖延也更倔强了,而且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时间读书,没有任何输入……以至于我在结束私教写作课很长一段时间,想起那段时间的“夜熬”,隐隐有点后怕。
但是写作的热情和梦想却并没有消失。我明白我的局限:读的书不够多,素材积累少,金句也无从下手,脑袋里除了光有的那么点经历,实在是撑不起一个真正的写作的。我也终于明白梦想与现实的相距遥远,我岂能上一个月的私教课便能出一本书呢?真是太异想天开了。那段时间我陷入了对梦想的追究寻而不得的境地,也因为工作的忙碌而无结果,而变得情绪低落。
蓑依说:很多时候,你要跟自己自洽。
我想是啊,我得和自己自洽。在前行的道路上,哪个人不是荆棘满身,风雨兼程?
春节我放了长长的15天的假,我用放假时间看完了蓑依写作私课视频,做了思维导图,笔记,阅读,以及思考。买了《写作疗愈》这本书,一个一个自愈的故事吸引得我,我想我也需要写作来疗愈。
3月开始,在坚持了两周的早起快走后,我终于能清醒的早起了,也可以早上腾出时间来写作了,因为《写作疗愈》更适合早上写。至今我已经坚持了两周早起,运动和写作,这是对于我来说新的一种突破和坚持。
开始早起写作前几天,我只胡乱的记录着几天内发生的事情和想法,像倾诉一样地将脑海里的话转化成屏幕上黑白的文字。我都能感受到手底下打出的字在屏幕上跳动的幸福。是那种在一片一片空白里填充的满足感。是写作和自己的思维带给自己的满足感。那种快乐和内心的行云流水,是我三十几年来从未体验过的安定。
之前蓑依写作私课时那篇《我的阿娘》,蓑依在让我修改了几次之后仍觉得不到位,于是留了一句话给我:你这篇文章太杂太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是写人物的先这样,等你学完课程后再回头看也许会明白。所以至今我也没有勇气提笔“改造”。可是坚持一周的早起写作后,我打开《我的阿娘》这篇文章。我顺着“不杂”的思路修改起来,就在字数跳跃在屏幕上的时候,我的思维脑袋终于转过弯来!!明白了为什么之前蓑依说的"杂“!因为我想表达的太多却没有主次,因为太多而什么都表达不好。于是那天早上我带着那种喜悦的“顿悟”,把阿娘的外貌从我的记忆深处挖出来,我咀嚼着我对阿娘的情感,我觉得这是一篇有始有终有主题的文章了。
写作到底给了我什么?我想是冲破那道苦后的愉悦和坚持吧。在加入写作营后,我有过期待-失落-对自己耿耿于怀-苦闷-跌到谷底-再爬起来-自洽-享受。我不断回啃着自己在措折中的心路旅行,我想这短短的几个月的轨迹它似乎在重演着我的人生
较劲而后反醒,当这一切都释然释然之后,写作便成为指尖敲在键盘上后浮于屏幕中的快乐。仿若人生的经历,浮浮沉沉,但是一直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