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红杰说遇在聊城遇到小学同学了。
小学同学是我们村的,平时在村里都遇不到,在聊城却遇到了,我俩得出一个结论:可见徐集大而聊城小。
徐集位于光岳楼南9公里,是聊城辖区的村子,却是朱老庄的第三大村,徐集小学便坐落在村东头,除了本村的娃娃,还有周边的钱楼、井庄、焦营的学生,我毕业后参加工作,有个客户便是焦营的同学,他媳妇是井庄的,可见徐集大而聊城小。
学校不大,前后两排,各个年级随机安排,除了教室、办公室,还有伙房,——我上四年级以后,经常去伙房讨水喝,遇到老师也在,便会问一些题目,老师也大方解答,——虽不是他教的学生,但也倾囊相授。曾几何时,我的知识点超越了全班90%的同学。
我在学校一二五年级的印象比较深刻,一年级就是学渣,——这点我家老大颇有乃父之风,我后排的徐宁总是教我,尽如此,我还是课堂睡觉,为此吃了不少粉笔。后来大概读了姐姐初中的书,觉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超踏踏实实读书。
学校的景致还不错,一排排杨树,夏天很是凉爽,我们考试有时候在室外,听着秋叶沙沙的声响,于是文思泉涌,一道数学题迎刃而解。
学的科目科目很简单,语文、数学、自然,——有一次去参加全乡联考,还考地理,把我懵的直接蒙了,还有地理这门课?
学校又不少,教我时间最长且我最深刻的便是夏老师。
我在三年级认识夏老师,他教我们数学,认真且自信,后来得知他老家在我姥姥的村子,而且就在对面搭邻居,辈分也不小,这让我惶恐了一段时间,好在每次去姥姥家也没遇到他,他回去很少的,——有一次过年他回去了,他去姥姥家做客,我在姥姥家住,吓得我跑到了河沿看风景。
多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从徐集骑车去聊城,路上遇到夏老师晨练,寒暄几句备感亲切;又过了几年,我在朱老庄姐姐店里帮忙,母亲叫到我说夏老师过来了,我急忙过去,寒暄几句,忙掏出口袋里的半盒烟送个老师。
我已不怕老师了,但老师还是惦记我们。
我小学毕业后,也经常去学校,那年雪下的很大,学校操场积起了厚厚的雪,我们几个人在雪地里踢足球,确是别有一番滋味。
如今过年,再去学校踢足球,只能去旁边的文娱广场了,学校仅剩的两间教室,养起了几只大白鹅,风吹杨树沙沙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不过,左边"团结友爱",右边"严肃活泼"的两扇大门,却在我的记忆力,永远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