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文明之旅】公元1017年·王旦,被讨厌的勇气

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辽圣宗开泰6年。

这一年,宰相王旦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文明之旅》这个节目做到1017年,在之前的内容中,王旦这个名字算是反复的提到:他是太平兴国5年的进士,是真宗朝的宰相,而且执掌相权18年,其中有12年时连续的在宰相这个位置上,直到去世。熟悉《文明之旅》节目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名字熟悉了。但是从历史上来看,王旦并不是太过于出名,在他之前有赵普,和他同时期有寇准,他的后辈更别说了,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

只能说北宋的这些名字太过于群星璀璨了。好在罗振宇这个节目,还是让我们多一些的了解到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事,不知道人,还有那些藏在事件缝隙里的逻辑关系。这一集,我有点不会写了,真的,节目从王旦引入,从他生平的为人处世中,提炼出来的内容,在我看来算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了,可惜我才疏学浅,需要反复的消化消化。

总结下,我学习之后的收获:首先是,王旦的成功。

看历史的好处,就是自己可能只能活一辈子,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更多的人,默默无闻。生命的意义,在更大的尺度下,好像毫无意义,而对于每一个平凡的人来说,体验自己的那一份过程,也许就是最大的意义。

王旦有个好家族,从他祖父,还是曾祖父开始,世代就是官宦。历经几世,王家早已经编织好了一张强大的关系网。还有碰上了好时代,王旦生活的年代,五代的战乱结束还不久,宋朝总结了之前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国家策略。第三才是真正的靠王旦自己,在他做宰相之前,叫“时论美之”。

一个人碰上好时代,有个家族,还不足以让真宗皇帝这么长久的信任他,让他长期的担任在国家那么重要的职务上,一定有他自己的人生智慧。王旦作为一名宰相,他把什么是自己的权力和责任,什么是对方的权力和责任,以及不同场合下、不同角色之间,这种权力和责任的转换,分得清清楚楚。

王旦像是一块铁板,挡在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和角色之间,也挡在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之间,甚至是挡在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场景之间,针扎不漏,水泼不进。在这个角色里,在这个场景下,面对这个人,只判断这个情况下,怎么做是正当的。其他的考虑,看不见,也管不着。

这叫什么?对现代心理学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叫“客体分离”。两位日本心理学家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里面,第一次把这个概念清晰地提了出来。什么是“客体分离”?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第一句话,你操心你的事,我操心我的事。别裹在一起想。第二句话,怎么分辨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谁承担这件事的后果,就是谁的事。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两难的时候,该怎么办,很难选择。王旦的做法就是,我只对我要负责后果的事情负责,这样就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困惑。说回来,我现在特别想去看一遍《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