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曼古乔
与同事们在同一个阵营里共读是幸运的。转眼间,我在“52阅读”打卡了五百天,想不到坚持做一件事,竟可以如此不知不觉。坚持是个性,爱好也是个性,这种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十一月的末尾,雪未至,叶未落尽,晴天落雨,一天四季,长江边上的初冬有点摇摆不定。树上最后一颗果实牢牢地挂在枝头,俯视着荒芜。飞鸟啄开了果瓤,汁液掉落在枯草叶上,引来蚂蚁争食。初冬的果香,浓郁,胜过秋,它熟到透顶。这样的季节,一去无返,它也是独一无二的。
粮食已入农仓,秸秆也已入泥。晴天的傍晚,手捧《愿每个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坐在田野里的草垛旁,隐隐约约的清香从土壤延伸到书上。看着周边这一切: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万物因具有了差异性而变得丰富多彩,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惊喜。人不也是如此吗?闪亮的个性让每个人都呈现着可爱的自己。
《愿每个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方法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即使我们与张三平老师的阅历不同,但也可以从他的文字里感同身受,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反思。
纪伯伦在《孩子》这首诗里写道,“你的儿女,其实并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不同的种子,掌管着各自的生命密码。孩子们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无论是在他成长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能力,让他们能够自然成长,遵循自己的意愿,掌控自己的人生。
书中说,“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怎样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我想,这一定是家长和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着急的,揠苗助长只会毁掉孩子的人生。我们应当在充分尊重成长的规律的同时,把握好教育的度。书中提到的“打孩子”方法论、饭桌规矩、迎来送往之道等教育孩子的传统方式,其实也是祖辈留下来的教育智慧,为把握好教育的度而服务,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而并非肆无忌惮地任其野蛮生长。
半年前,读张三平老师的“让生命合格”时,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他的文字是细腻而深刻的。他从一件件小事中记录自己内心的感悟,故事伴随着道理,娓娓道来,用他那颗能够洞察爱的心,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简单明朗的故事情境中,去收获美丽的启迪。故事虽简单平凡,却无不诠释着深厚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