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追逐磁带的日子,一段青春飞扬的岁月!
上班路上,无意间听到了温兆伦的《台北的机场》,磁性的嗓音瞬间将带我带回到了三十年前,那时我正上初中。
那是一个流行音乐大爆炸的年代,《花心》、《小芳》、《潇洒走一回》、《新鸳鸯蝴蝶梦》等等,城镇乡野,人人哼唱。
不过那时所有的歌曲,都是从一台台大小不一的录音机里,一盒盒小长方形的磁带里,随着左右两个类似自行车车轮的循环滚动,链条似的小黑丝带缓缓流淌,美妙的音符便在耳畔响起。
我天性喜欢音乐。
但蛰居偏远乡村的我,初中之前,好像只有《音乐》教材才称之为“音乐”。对着谱子,哼着歌词,不管音准与否,就图个快乐。后来,在学校里开始流行“抄歌词”,偷偷地拿了一个作业本,在行间认真地抄写了一首又一首的流行歌词。
但最爱还是听歌。
听歌需要磁带和录音机。村里的一个叔叔,从广东返家带回了大嗓门录音机,铮亮大气,声音清脆。将磁带往里一塞,play键下按,全村人就都能听到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了,孩子们围在边上,静静地听,默默地想。
我梦想自己能有一台小小的录音机,但那只是梦想。
终于有一天,我的一个好朋友答应将他父亲买给他的微型录音机借我用一周,那是一个得劲。记得那个下午,回家的路上,我看着手里银白色的小录音机,刚好能装进一盒磁带的大小,左右端详了半天,手心里渗着汗,生怕用力过猛,把键按趴了。
他也附带送给了几盒磁带,到如今记忆依然清晰,有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有《民谣专辑》,有温兆伦的《说谎》等。
一周之后,好朋友看我如此喜欢,豪爽地与我说,这小录音机就当做礼物送给你好了。那时的我,内心欣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朋友父亲在广东打工,挣了一些钱,家里也有大录音机,关键他为人爽气。
于是,我就开始了上学与放学路上一人一机的快乐时光。没有钱买电池,从饭餐里节省;没有足够多的磁带,翻来覆去的听总归也会烦闷,后来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磁带交换磁带,隔一段时间能从年级里换取到不同歌手不同的专辑。
初中三年,“物品交换”是我最频繁的日常行为,除了学习和读武侠,绝大多数是全年级的交换“武侠小说”,但那一段时间,磁带毫无争议地变成了交换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