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涌|读懂拖延症之下,人格面具的潜台词

本来计划一大早要去图书馆学习的,但是却在床上翻来覆去了一天,也没有也没有,很自责……

去公司面试,约好的时间一推一再推,即使面试能力不错,也留下了坏印象……

下定了决心要周末收拾家结果躺沙发上放了一天的鸽子,一团糟……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行为明知后果有害,还要一再推迟……


其实,以上都是拖延症作祟。有研究调查显示:我们国家有80%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士都患有拖延症他们常常到截止期限的临界点,才被压力所迫开始想要做的事



拖延症并不是纯粹的懒懒惰的人什么事都不做,但感觉是良好的,而有拖延症的人却有着实际做事的欲望,只是无法唤起足够的意志力,感觉很痛苦。



因此,我们应该更理性地看待拖延症——它是对新环境下劳动模式不断转变的生动反映并不意味着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比前人更懒惰、更颓废没有必要污名化拖延症。



拖延症具有普遍性,或许每个人都曾是“受害者”,那究竟为什么我们在处理一件事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开启拖延模式呢?


完美主义的人过分严谨,总是觉得信息不足,时机不对,等到万事具备再开始,然后迟迟无法下手,最后一边责怪自己不早点动手一边匆忙开始。


不自信的人觉得自己不如人,不敢公开自己要达成的某个目标,处于认为自己没能力又不想被人当做没能力的矛盾状态。然后拖延,事情完成不了也可以说是时间不足或者太懒,逃避能力原因。



抗拒的人对自己不感兴趣或者被命令的事情格外排斥。


条理和专注缺失的人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扰主线任务,在学习的时候,被外界庞大的信息量和各种事物吸引,耽搁了学习。



逃避困难的人任务艰巨,不确定性高,害怕直面困难,怀揣着不安的心逃避。



拖延症不是生理疾病大多数年轻人痛恨的拖延症是在自律层面,因为他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主观情绪,因而产生自责、愧疚等负面心理。但我们不妨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主动和拖延症达成和解正视它才有可能治愈它


1把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法就是把一个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然后把小部分一项一项地完成,最后就完成了整个目标也就是把“艰巨的任务”分解转化为“容易的任务”。



2先完成再完善


一部分有拖延症的人,是因为追求完美,总想憋出个大招,无形中就等于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导致事情一拖再拖。


任何完美的事情都是在完成的基础上一点点完善,最后才达到完美的。


烂开头也胜过没有开始所以,做什么事,不要先想着怎么能更完美,而是要先完成它。



3制定一个“发起仪式”


据有关专家研究,克服拖延症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制造一个所谓的“发起仪式”当你想拖延的时候,你就在心里倒数五个数:5,4,3,2,1,开始!


通过这个仪式,刺激你大脑的前额皮质,强迫停止拖延的行为,重新夺回对自己的控制权。


有人说:行动是治愈拖延的良药因为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缩短我们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 图片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